“今日九月初二,已經臨近重陽。”
“先以‘重陽’為題,各寫一首詩詞。”
“不用限韻,也不拘詩詞。若能寫出佳作,傳出去也是一樁佳話。”
讓他們自由發揮,朱由檢坐在旁邊,打量眾人神態。
翰林院官員被稱為詞臣,創作詩詞可以說是必修課。甚至在嘉靖皇帝的時候,還要會寫青詞。對於他們來說,朱由檢出的這個題目非常簡單。
但是也正因為簡單,想要出彩很不容易。眾人有的搖頭晃腦,有的默不作聲,各個苦思冥想,創作重陽詩詞。
見到他們的態度都很認真,朱由檢點了點頭。詩詞好壞暫且不說,這些人的態度都還可以,沒有敷衍塞責,拿自己出的題目不當回事。這對朱由檢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可不想在身邊放個輕狂浮躁之人,那樣自己的日常起居,很可能被泄露出去。
眾人各展才能,不一會兒就有人完成創作。朱由檢雖沒看出他的詩詞好壞,但是看著整潔漂亮的字體,還是頷首讚許。畢竟是在挑選寫起居注的人,寫得快、字漂亮也是要求。
眼看這人得到皇帝讚許,其他人也紛紛加快速度。沒過多長時間,翰林院數十名編修、檢討、庶吉士,便完成了創作。
對於詩詞並不怎麼擅長,朱由檢心裡其實也不怎麼在意。通過詩詞見識一下各人書法和創作速度後,便讓眾人相互傳閱,每人選出優良差三首作品。
這個方法一出,眾人心思各異。尤其是朱由檢要求不能空置,還要人在評選文書上簽上名字,不搞匿名評價。這讓眾人不得不仔細斟酌,要選哪個人的作品為優,哪個人的作品為差。
如果出於交情選了某人的作品為優,另有人選了他的作品為差。皇帝一定會奇怪,為何差異如此巨大?
所以他們一定要認真評選,不能隻顧交情。
這樣想著,很多人評選的時候,都是相對公正。雖然免不了交情的因素在裡麵,但是評價為優最多的作品,質量確實最佳。
何吾騶、蔣德璟這兩人被評為優的最多,在朱由檢看來兩人也確實有才。
孫之獬被評為差的最多、其次就是張四知,這兩人真的那麼差嗎?
對比這四個人的詩詞,朱由檢比較了一下,發現何吾騶的詩文確實高人一籌,蔣德璟的也很不錯。倒是孫之獬、張四知的差在哪裡,朱由檢沒看出來。
這兩人詩詞沒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