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4章 深入調查(2 / 2)

按理說這名環衛工應該也有這方麵的可能,運輸屍體的話可能比其他人更不容易被發現。

但是這名環衛工的工作情況,王保國他們調查了其他時間段的視頻,基本上他每天都是進出小區三次,而且每一次都是拖著一個或者是兩個垃圾桶。

“我們覺得這個環衛工當天在張歡被害之後的工作狀態和行為基本上和往天沒有區彆,所以反而覺得他的嫌疑是最小的。”

陸川聽了王保國的分析點點頭。

這名環衛工是凶手的,可能性確實不太大。

因為如果是對方殺了人的話,那麼不管是什麼情況,他一定會有一些行為上的異常和心理上的波動。

但是對方依然像往常一樣拖著垃圾桶來來回回的話,問題就不大。

另外就是從監控視頻上來看,對方在張歡失蹤之後,每天都在小區裡麵運垃圾桶,那麼對方基本上就沒有時間去海州市這邊拋屍。

另外根據陸川所猜測的,對方在海州市這邊拋屍有一個原因就是有可能其實他對海州市比較熟悉或者是有什麼事情必須讓他來海州市一趟。

人是在天州市殺的,屍體是在海州拋的,那麼對方有沒有可能是從天州市故意來到海州市拋屍,然後再返回呢?

陸川和王兆凱他們商量過,這種可能性有,但是非常小。

天州市和海州市距離並不近,尤其是遼河兩岸的情況,對方如果對海州市不熟悉的話,選擇到遼河拋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從一般的心理學角度來講,拋屍也好,埋屍也好,凶手一定會選擇自己相對來說比較熟悉的環境。

最起碼他要確定自己在拋屍或者是埋屍的過程當中不被人發現。

而且以往的案例也說明遠拋近埋,這種處理屍體的方法是大多數犯罪嫌疑人的正常心理。

但是這種所謂的遠拋近買,也是有一定區域範圍的。

從以往的案例來看,所謂的遠拋大多數都是在幾十公裡這個範圍內。

實際上一個人的活動範圍正常來講的話並不大。

無論是一個上班的工薪階層也好,還是說環衛工也罷。

絕大多數人上班生活的地點基本上都是固定的。

所以一個人熟悉的環境,實際上就在他居住或者是工作範圍內的一2公裡內。

在這個範圍內有什麼吃飯的地方,哪裡有超市,哪裡有賣菜的,哪裡有賣生活用品的,相對來說會比較熟悉一些。

如果在農村的話,這個距離呢可能會擴大一些,當然也有可能就是圍繞一個村子比較熟悉,另外一些地方可能知道,但是確實不熟悉。

所以凶手在天州市這邊殺人,然後故意到海州市拋屍,他再返回來,這種可能性實際上是非常小的。

陸川這邊對凶手其實是有一定畫像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