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新起點(1 / 2)

玩唐 午後方晴 13352 字 2個月前

洲在到王畫懷是沒有作聲,李雪君再次歎息聲。說鑿!,屹畢”你現在正在氣頭上。隻是你到底有沒有想好怎麼做?但我隻想說一句,依你現在這種心態,很不好

然後自嘲地一笑,說道:“或者我居然也受到你的心境影響。不過這段時間我經曆了很多事,也許我要休息了,回去後想一想。”

說著拱手道:“珍重

說完了飄然而走。

王畫看著她的背蘇離去,居然沒有阻攔。

自從李雪君離開後,王畫開始下令。中軍東移到絡州。郭虔灌的朔州軍隊也回歸到了綏州。放在血字營身上,這也是正常的練軍,在前年血字營隻有四千人時,就在延州以北練過分軍與合軍的作戰方式。但王畫接下來的行軍,頗有意味了。

大軍到達綏州後,王畫率領著他們直奔石州,然後從石州再次越過呂梁山的中段,到達紛州。

這是一段很微妙的行軍路線了。從紛州離洛陽距離更近,以現在血字營全騎軍的配置,如果全速行軍。隻要七八天時間就可以到達黃河,跨過大河之水,也就是洛陽城了。當然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王畫舉事。因為阻攔,不可能有這麼快的。但全軍上下都產生了一種壓力,王畫沒有聽從聖旨到達部南一帶,還以小郡主失蹤,有可是昭武九姓有其他的舉動為名義,強行停留。可是到了紛州後,已經完全脫離了六胡州輻射的範圍。

就連紛州的刺吏也到了軍營中,詢問王畫這個異常的舉動是什麼

畢竟現在朝中政局動蕩,這六千有可能是現在唐朝最強的軍隊,也給紛州的官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血字營本身,也開始再次有疑問產生,現在都到了正月二十六了。可隻聽到聖上生病了,其他的卻沒有聽到。

王畫下令紮營,休息了一夜。到了第二天,還是紮營休息。這更引起了許多議論。

然而第三天,終於有一人騎著丐。跑到血營的軍前,大家認識,這是血字營的一個老兵了,叫牛悅,他從大前年就在長安召進血營的,因為戰功升為校尉,但在去年血營裁減將士時,被裁減出去。後來聽說他調入羽林軍中,隨著其他的血營將士拱衛武則天的安全。

士兵到現在還不知道,但各個將領看到牛悅前來,臉上都發生了變化。

王畫立即將牛悅請進中營,不但是他,也將各個主要的將領請了

然後問牛悅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自從張柬之為相後,先是引同鄉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然後複引桓彥範、敬暉、以其李義府的兒子李湛為左右羽林軍將軍,委以禁兵。就連血字營裁減下來,後來也被武則調入羽林軍中的一乾士兵,都被他們調入手下。

但張柬之等人做得很小心,雖然將血字營近千士兵調得肢離破碎,可沒有將他們排斥於洛陽城外,或者分配到異地軍中,也沒有人注意。

可張柬之這些舉動,還引起了張易之的警覺,他直問張柬之意欲何為。為了瞞天過海,張束之又將與張易之交好的武攸宜為右羽林軍大將軍。張易之兄弟方才心安。

但所有人不知道,這件事策劃了許久,武攸宜雖得右羽林軍大將軍之職,實際上已經被架空了。

在正月二十一,血字營大多數的士隻輪值休息,但就在下半夜。他們躺在床上睡熟時,被張柬之安排的親信部隊乘機捆綁起來。有的戰士反抗,被先後擊殺。隻有少數人得以逃脫。

於是乘著天方曉時,張束之與崔玄障、桓彥範以及左威將軍薛思行帥五百羽林軍至玄武門。又遣李多詐與李湛以及駙馬都尉王同皎詣東宮迎皇太子。

李顯感到害怕,不願出。

王同皎說道:“先帝以神器付殿下,而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共憤,二十三年了,今天天地有靈,北門禁軍南牙宰輔,同心協力。以誅二張,複李氏社稷,願殿下至玄武門,以副眾望。”

其實其中的內情遠非是牛悅說得那麼簡單,不過聽到這裡,眾將已經知道反無議了。至少是反武則天了。

這時候李顯仍然害怕,說道:“凶豎本當夷滅,然上體不安,恐致驚嚇,諸公更為後圖。”

這時候張柬之等人箭在弦上,不的不發了,聽到李顯這樣一說,李湛說道:“諸將相不顧家族以保衛社稷。殿下何置之死地,請殿下自出止之。”

這時候李顯仍然不願出。

於是王同皎將李顯強行抱於馬上。這時候皇宮還有士兵在反抗 特彆是血字營的將士,得到王畫的囑咐。因此成為反抗的中堅,可是看到李顯出現,三軍奪氣,於是張束之等人斬關以入。

王畫聽到這裡,眼睛望著南方,輕聲說道:“非是皇太子不是不出。陛下深知傳位已定,不必乘母病危。做到不孝之事。”

連莫賀乾都無話可說,前年血字營消息走露之事,武則天都沒有再次廢黜李顯,可見武則天在後繼帝位再也不想做變動了。

非是擁立李顯,而是這些人急吼吼地借擁戴。以圖擁戴之功。李顯在這件政變中隻是一個。愧儡。可以說是張束之等人謀反之跡,已經不用置疑了。

王畫卻在想著史書,對於張束之這次發起的政變,史書大多持正麵評議的,這是因為張柬之後麵的悲慘遭遇,還有他沒有象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候。

可實際情況不是如此,李顯位置已定,武則天病重,又是八十歲的老人,張柬之不必如此。他這是擔心在武則天沒有死之前,遭到魏元忠那樣的下場,當然了,更有李旦與太平公主的策劃,但究竟是怎樣策戈的,史書

其實說到底,為了國家也許,但為了自己更真。這才是張柬之政變的真正用意!

牛悅繼續說下去,隨著張束之帶人攻破玄武門。宮中又出現許多太監與宮女參與配合,於是斬正在皇宮服侍武則天的張昌宗與張易之。

王畫又問道:“都說二張謀反,請問這些人兵變之時,二張兵在何處?”

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連司馬光都用了張柬之所說,說張氏謀反,既然謀反,為什麼在布置親信,不招納士兵。在此危急關頭。如果張易之的親信部隊還不出現。張易之豈不是一個傻子?

因此何來謀反之說?

這全是劉晌舊唐書作者、歐陽修與司馬光對曆史的嚴重篡改!

況且扶立李顯為皇太子,還是老吉同誌勸說二張提議的,二張說至底隻是一個弄臣,手中有了權利後,難免作威作福,但始終沒有謀反之意。因此武則天嘉宋壕之誌,沒有怪罪宋螺,但知妻莫若夫,知夫莫若妻,都在一起生活了十幾年,張氏兄弟是什麼品性,武則天難道不知道?那老武還是老武麼?如果他們真的謀反,隻要一夫一繩即可 何必在北門南牙氣勢洶洶,若有其事?

所以武則天也沒有追究張昌宗。沒有想到這卻讓她引來了滔天大禍。

聽到這裡,眾將明白,如果真的謀反,二張沒有謀反證據,皇太子又不樂意,那麼張柬之這些人的舉動,才是謀反。

張束之既斬二張,遂進至武則天所寢長生殿,帶著眾位羽林軍環繞棍前,武則天驚起來,問道:“誰在作亂?”

張束之答道:“張易之昌宗謀。臣等奉太子之命誅之,恐有漏泄,在宮禁用兵,臣等該死!”

聽到這裡,各位將士對王畫這個大師兄反感到了極點,明顯連李顯東宮都不願意出,是他們強行抱上馬的,現在居然說是奉李顯之命了。

鄭重申明一下,這段是我根據史書記載往更深處延伸書寫的。老張這件公案史書很是誆歌了一番,但按照封建正統來說,確實他是謀反。李顯一開始隻是一個愧儡在讓老張擺布,直到韋氏借助武氏的權利。才將老張壓製,否則最後曆史是什麼結果,無法預料,甚至老張會不會做下更悖逆的事,未必可知。不過通過一係列的記載。老張應當也沒有反意,不過這次政變究竟他是為了天下,還是為了自己,無法可知了。這才是真實的曆史

武則天看到李顯說道:“是你嗎?”

李顯嚅嚅不敢回答。

桓彥範上前說道:“太子怎能再回東宮,當年天皇以愛子托給陛下。今陛下年數已高,天意人心歸向李家,群臣都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所以擁立太子以誅賊臣,希望陛下立即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德。”

武則天沒有看他,卻看著李湛,問道:“你也是誅易之的將軍嗎?我待你父子不薄,不想竟有今天!”

李湛慚不能答。

武則天又看著彆崔玄障說道:“彆的宰相都是彆人推薦的,隻有你是聯一手提撥上來的,今天也來了這裡嗎?”

聽到這裡,大家可以想像當時武則天的不甘與遺憾,而且王畫也提了醒,並且派了近千忠心的血營士兵保護她的安全。可她沒有當作一回事,隻是以為王畫是杞人憂天。更沒有將近千血營士兵掌控好,也沒有將他們攏於一起。最後血字營士兵在兵變時,雖然還有少數人沒有抓捕起來,在浴血奮戰,然後力量太弱,又是一團散沙,還有看到李顯時的驚疑,終於沒有發揮好作用。因此武則天當時心裡更加後悔。

崔慚愧地回答道:“此乃臣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回答得都牛頭不對馬嘴,報德是這樣報法的?張束之看到不妙,立即下令。逮捕張昌期、昌儀、同休,全部斬首示眾,張易之的親信韋承慶、崔神慶、房艘等都被捕入獄。

加上李旦在皇城外,帶著官員衙役上兵,果斷地將洛陽控製住,武則天無奈之下,在二十三,下詔讓李顯監國,赦天下。

究竟武則天是在怎樣情況下,下達這份詔書的,牛悅不知道了,但是武則天身邊親信一率讓張柬之驅逐。從玄武門政變成功時起,武則天實際被軟禁起來。

到了二十四,武則天傳位於李顯,究竟是在怎樣情況下傳位,也無法可以得知。二十五日,李顯即位。二十六日。武則天遷於上陽宮。二十七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尊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但武則天並沒有說話,更沒有領情。二十八日開始大封功臣。

但後麵這些情況,牛悅並不知道。

因為血字營的反抗,除了抓捕的血字營將士下押大牢外,同時在洛陽搜捕逃出去的血字營將士。也就是在今天,李顯還下了一份詔書,勒令王畫血字營軍隊在原地駐紮,不得異動,聽候朝廷調遣。

對於王畫與血字營的安排,新的朝堂之上,也產生爭議。不過這份詔書還沒有下達到汾州。

牛悅是少數接受王畫安排的人。

王畫也算計了,有可能武則天繼續走向最終的命運。因為武則天對自己的建議置若罔聞,可對方有可能安排了好幾並,有心算無心。靠一群如散沙的血營將士,也沒有實權在手,是沒有回天之力的。

因此安排了數人。在看到情況不妙時,立即想方設法從洛陽逃脫,向他通報消息。因此從途徑上,他比紛州的官員更提前愕到洛陽的情況。

王畫看著眾人,低沉著聲音說道:“伊麗河一戰,我們血字營將士隻折損了幾百名士兵,剿滅葛祿邏三姓。我們也隻折損了幾百名士兵。從血字營成立以來,血戰繁州,血戰羊腸嶺,前年兩路軍隊被泣此亂臣出賣。更是經曆 次讓人淚下的戰役。然而就是這一支軍隊,前次被這些亂臣出賣,現在為了保護陛下的安全,請問有何錯之有!”

聽到這裡,許多將領臉上也出現了憤怒。

洛陽這一次叛亂,近千血營士兵的命運。現在可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