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更是一個提供情緒價值表達的媒介載體。
可是當下電影行業的發展,嚴重偏離他原本應該遵循的發展軌跡。
除了一些特殊題材的電影,絕大部分的電影拍出來,第一目的自然是賺錢。
以前的電影,講故事就是講故事,勵誌就是勵誌。
觀眾們看完後走出電影院,隻會感慨這張票花的值。
現在,這些拍電影的人好像不再把賺錢作為唯一目的。
他們好像想要通過一部電影來教育我們。
仿佛我們就是一群麻瓜,看不懂電影裡的內涵,非要在電影裡夾槍帶棒地批評我們。
一邊拍著商業電影想圈錢,一邊又在內容裡明槍暗箭地單方麵輸出價值觀。
他們以為這樣既好看又能折射現實問題,能夠引發觀眾們的反思。
結果顯而易見。
撲街,撲得投資人都想罵娘。
可是這群大老爺們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隻會說現在的觀眾不懂電影,電影行業迎來了寒冬。
可笑至極。
娛樂行業的寒冬根源,隻會出現在內容輸出者身上,永遠不應該怪責怪大眾。
觀眾才是你的衣食父母。
自己拍不出叫好叫座的電影,反而去怪花錢看電影的觀眾,哪兒有這種道理?
像《胖妞減肥日記》這種完全靠著主演減肥做宣傳噱頭,把觀眾們騙進電影院殺出一個高票房的現象,以後隻會越來越少。
已經上過一次當了,再想把人騙進去就難了。
喬生以前一直不明白,一個明星為了電影減肥怎麼就成了感人肺腑的典型。
她選擇這個題材,那麼做出這些努力,不是她作為一個演員的基本嗎?
說難聽點,你要是知道這個噱頭能讓你賺到普通人八輩子都賺不到的錢,你會做不到?
你要說引發觀眾共鳴,共鳴什麼?
共鳴一個不用996,不用擔心房價物價,無需麵對生活各種壓力的人,減肥成功?
她自己都說過,不是不減,而是為了人氣為了效果,不能瘦。
本來一部好好的勵誌電影,在營銷過度之後,辣眼睛的劇情被網友們自我調侃,當時買票完全就是“失了智”。
所以,當林莫雪提出想要為這些獎項好好宣傳一波的時候,喬生嚴詞拒絕。
這些獎杯最好的歸處,是與世隔絕的展覽櫃,而不是各種新聞裡。
於是就出現了讓業內人完全看不懂的情況。
不少業內人士是有關注國際上一些頒獎典禮的,也看到《活埋》這部電影取得的獎項。
雖然不是公認的幾個大獎之一,但是含金量也足夠拿出來好好吹噓。
沒看到像是鮑浩這樣的導演,拿到獎後恨不能搞得人儘皆知嗎?
可偏偏雪球娛樂那邊,一點動靜都沒有,彆說大肆的宣傳,就連像樣的慶祝微博都沒有發一張。
一連幾天,不知道多少人在翹首以盼著雪球娛樂的公關宣傳,結果始終是風平浪靜。
你好歹發一張獎杯的照片,讓我們看看長啥樣總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