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翔有多難請,喬生是知道的。
謝浩然和央台為了請他出山,也是耗費好大一番口舌,用了不知道多少麵子才讓他答應下來。
眾所周知這幫演員很難請,而要請作為其中資曆最老,演技最好,聲望最高的袁翔,更是難上加難。
喬生在把劇本發過去的時候,都已經做好“三顧茅廬”的準備了,結果袁老爺子直接答應下來,讓人好不意外。
其實喬生完全就是小看了自己,也小看了這群演員們。
這群爺之所以難請,是因為世麵上的絕大多數影視劇,背後都依靠著資本的大樹。
隻要答應下來,難免受到資本的裹挾。
資本提出的要求,就連導演都沒辦法抵抗,更何況你一個小演員。
國家話劇院的演員們,平均年齡都已經四十往上,乾嘛要平白無故地跑去劇組裡受氣,好好演話劇他不香嗎?
其實國產影視劇一開始並不是這樣。
喬生在綜藝錄製期間,也聽這些老前輩們講過以前的故事。
在聊到現如今的影視劇被資本裹挾的現狀時,他們都會感慨懷念煤老板投資電影的日子。
這些煤老板們,知道自己不懂影視劇,不懂創作,他們就把錢往劇組一扔,讓導演做主。
所以在過去,大部分的電影怎麼拍,都是導演說了算。
拍成什麼樣,要什麼效果,導演說了算。
選什麼樣的演員來演這個角色,導演說了算。
甚至於要留多少錢在道具或者後期上,也是導演說了算。
除了特彆點名要找哪個女演員來當女主角之外,根本不會提任何要求,也不會乾預到導演編劇們的創作過程。
所以,以前的影視劇,基本上都是導演說了算,最多也就是女主演演技拉胯一些,其他角色都是能夠撐起來的。
反觀現在,一部劇裡能夠找到一個演技不那麼拉胯的,就可以大吹特吹。
等到現在互聯網企業開始涉足影視行業,那才是真正麻煩的開始。
互聯網企業本身的想法就多,而且動不動就拿大數據,流量,Ip來說話,拍出來的影視劇也是越來越離譜。
偶爾有爆款出現,也難以掩蓋影視劇的質量逐年下降的事實。
像以前一年好幾部神劇神仙打架的場景,這年頭是根本不會看到了。
不過上述的弊端,在喬生這裡完全不會有出現,在他手下拍戲,隻需要做好一件事就行。
貢獻出最好的演技。
這一點,梅清源幾人是深有感觸。
自從袁翔幾人去探班過後,梅清源偶爾也會向袁翔這些前輩們提到喬生,話裡話外都是誇讚。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袁翔對喬生的印象已經大為改觀,知道他不是市麵上的那種“傀儡導演”。
之所以會有“傀儡導演”的說法,是現如今一些影視劇,製片人才是劇組的“王”。
製片人看好一個劇本,直接花錢買,或者看好一個Ip後找人改編。
搞定劇本之後,找一個聽話的導演,讓他按照製片人的要求,把想要的效果給拍出來就好。
導演需要負責的,就是在片場控製好節奏,一切都按照製片人的想法走。
等拍攝結束,製片人再把整個電視劇打包,送去外包的剪輯團隊進行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