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飛鳥和蟬》在樂評人和聽眾之間產生的分歧,他第一次在樂評文章中用上了很激烈的語氣。
他在文章中說道:“作為音樂行業的從業者,我一直秉持的觀點就是,流行音樂要以聽眾為基礎來進行創作。畢竟一個音樂人,最後輸出的作品是給聽眾們欣賞的。”
“承蒙一些朋友們的喜愛,在看了我的一些粗陋見解後,為我點上一個關注,讓我在網絡上也能算得上小有名氣。”
“為此,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努力創作,希望用更貼近大眾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音樂,喜歡音樂,熱愛音樂。”
“在白舒新歌《飛鳥和蟬》發布後,我聽到了分彆來自普通聽眾和樂評人的不同的聲音,這兩種聲音兩極分化的很厲害。”
“我先說說這種現象,再來品鑒歌曲。”
“我看到有些樂評人是這麼評價歌曲的。”
“‘從聽覺上來講,這首歌的歌詞,這首歌的旋律,都太簡單了’。”
“‘從歌聲裡,我聽到了白舒的矯揉造作,沒有表達出她真實的感情。’”
“‘我感覺這首歌有點土,要不是非主流已經消失,不然他們的QQ空間背景音樂,又多了一個選擇。’”
“‘我覺得老喬和白舒應該突破自己,要勇於創新,要向上突破,而不是向下兼容。’”
。。。。。。
耳洞截圖列舉出很多樂評人的原話,然後開始說自己的想法。
“近幾年,尤其是最近一年,我發現,樂評人開始變了。”
“變得怎麼樣呢?變得不再平易近人了。”
“他們原本能好好說的話,開始用一些雲裡霧裡的話來彰顯自己在網絡上的瀏覽量。”
“這些人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一些詞,不明覺厲,就自己拿來用。”
“這就像這些年越來越讓人看不懂的職場黑話,為了凸顯自己行業的特性,專門創造一些詞來讓人覺得厲害。”
“這些話看似高大上,其實脫掉看不懂的外衣,不過就是村子裡的春花在過完年後回到魔都上班,重新變回露西。”
“我不知道多少人的感覺和我一樣,反正我就覺得這些人就是純屬傻缺。”
“另外一種人,就是純屬喜歡蹭流量,而且要反著蹭。彆人說什麼好,他就一定要說壞。彆人在說好,他就一定要踩上兩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