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斜睨了沈聽景一眼,聽聽這說的是人話嗎?
老趙叔把知青打發了,讓張韶光帶他們去知青院,自己調個頭,轉半個村兒,從側邊的小路進了村,聽說我在村委,就繞了過來,聽說要帶沈聽景等幾個運輸隊的司機回家安排食宿,老趙叔臉色就不太好。
老趙叔隻是臉色不太好,大隊長那是拿著煙鬥的手,都在打抖。
我估摸著我沒那麼早能回去,跟老趙叔說那些糧食肉食出來,請蘇嫻幫忙做了晚飯,房間都看著安排。
也就六七個司機,除了安排守夜的,一個屋子都足了。
司機們跟著老趙叔回去了,大隊長自我安慰了半天,才重新投入工作,加急把永常稻入庫,但等天黑透了,也才收了一車半,算著明兒也怕弄不完,我把本子還給大隊長,又說道:“這大冬天也沒啥事兒,不如在知青院選幾個能乾省心懂事的來幫忙。”
搬運的不愁,愁的是村裡識字的不多,趕巧前兩日村支書摔傷了腿,就連葉青青都回家照顧自家老公公,張紅軍大哥也舊傷複發,可不就隻有大隊長一個人乾活兒。
隻是這活兒一般都是村委處理,也就張紅軍大哥一個家屬參與,是沒有工分的,而且糧食多重要的東西,外來的知青,跟村委也沒啥關係,怎麼能安心把活交給他們。
不過我也跟大隊長說明了:“知青院不少知青在村裡也不少時間了,什麼性格人品,咱也大差不差的知道一些,選人您上點心。再說這活兒,也就是稱重記錄,根本不用上手,碰都碰不到這精貴的永常稻,您還有啥還擔心的?至於工分,你便是不給工分,安排這些知青乾活,包一頓飯,或者每人送幾斤永常稻,他們還能不用心乾活?”
大隊長聽了,深覺合理,又感歎自己往日裡太拘泥於規矩。
我又提到沈聽景,說道:“您看農場的運輸隊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