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燔、炮、炙(2 / 2)

作為香江知名的米其林級彆名廚,又是蔡闌的私人廚師,他居然連一個年輕人的烹飪手法都看不懂。

這要是傳出去,他以後還怎麼混?

見他尷尬,薑聰怕他下不來台,就提醒了他一句:“你知道的烤法有哪幾種呢?”

馮陽聞言,下意識的回答:“我知道的有明火烤,炭烤,燜烤……呃……還有素燒,鹽燒,味增燒,蒲燒……”

他說著說著卻忽然說不下去了。

因為他發現自己歪了樓,說到日式燒烤去了。

見他遲疑,薑聰順著他的話口寬慰:“說得沒錯的,燒其實就是唐宋時期對燒烤的叫法。

其實本來是應該叫燒的,烤這個字的曆史很短,古代是沒有的。

這個字是三十年代初期,齊白石經常去BJ南城的宛家吃烤肉,幫烤肉店提名,依照形聲法造的字。”

蔡闌顯然也知道這個典故,笑著補充:“鐘鼎本無此烤字,此是齊璜杜撰,我還見過這塊牌匾,我去那家吃過烤肉,味道還可以的。”

“沒錯,齊璜就是齊白石的名。”

薑聰點了點頭,解釋:“所以烤這個字其實是很年輕的,連百年曆史都沒有,但它所代表的技法,卻是人類最古老的烹飪技法。

因為從人類掌握火開始,學會的第一種烹飪技法,就是燒烤。

馬家浜文化遺址中,曾經出土過腰簷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說明在新石器時代之前,咱們就已經掌握燒烤技術了。

在古代,燒烤一共有三種技法,分彆是燔、炮、炙。

燔烤就是把整隻的動物放在火上去烤,演化到後來就是烤全羊。

炙烤是把肉穿成串,放在炭火上烤,也就是現代烤串的前身。

《孟子》裡就有記載,公孫醜問孟子,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回答膾炙哉,意思是膾和炙是人人都喜歡的,說明在前秦時期,炙烤就已經是人人皆知的美食了。”

聽著薑聰的解釋,直播間裡彈幕飄飛。

“好像還真是哎!烤肉還真就是人類最早掌握的烹飪技法,就是拿火燒唄!”

“這麼說起來,我下班後去樓下吃些烤串,和古代的官員下朝以後去街邊吃烤串,其實沒什麼分彆啊!”

“原來幾千年過去了,我們和老祖宗吃飯的方式沒有什麼變化啊!也就是食材不同罷了。”

“生活在現代還是很幸福的,古代可沒幾個人能天天吃肉。”

蔡闌欣賞的看著薑聰,笑問:“你還看過《孟子》啊?”

“也沒有,隻是了解了下膾炙人口的典故而已。”

薑聰笑了笑,繼續補充:“古代的第三種烤法是炮烤,這種烤法比較特殊,是先把食材用草或者濕泥包裹起來,然後再放到火裡去烤。

演化到現代,就變成了叫花雞,荷葉雞,包燒,竹筒飯等等的做法。”

一旁的馮陽聽到這裡,突然被點醒,趕忙開口:“對啊!你這是類似叫花雞的做法,就是炮烤!呃……不對啊?”

他說到一半,卻又疑惑了起來:“你隻是用錫紙包著烤,也沒用泥巴啊?”

“誰說炮烤一定要用泥巴了?”

薑聰笑著解釋:“炮烤的目的是用物體隔絕熱源的直接烤製,封鎖食材裡的水分,讓內部的食材熟成度更高,質地更嫩,口感更好。

正宗的叫花雞,外麵的泥還要用酒壇封泥,來讓封泥裡的酒香入到裡麵的雞裡,增加風味。”

說到這裡,薑聰回身打開了饢坑的蓋子,感受了下饢坑裡的溫度,就指著裡麵貼近炭火的錫紙卷示意:“我沒有用封泥來借味,我用的是魚腩,來讓羊肉借魚脂香,這其實也是一種炮烤的方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