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的建設,楊軍采用了磚石結構,因為都是大型生物,木頭時間長了不一定能扛住。
那麼,問題來了,用什麼做粘合劑,之前都是用粘土的,比如乾燥窯。
但是,那隻是權宜之計,不打算用太久,可這個養殖場楊軍是打算長期使用的,最起碼五年之內是不考慮換地方。
那麼,用粘土當作粘合劑就差點意思了。
想了一會,發現還是要用水泥,其實還可以使用古代的糯米三合土,但是,那成本更大,重點是,他沒有啊。
水泥地話,想想辦法,還是可以自己搞出來的,哪怕達不到極高的標準,民用還是合格的,起碼比粘土好得多。
想到就做,之前就灌頂過技能,所以技術方麵並不用操心,材料都是現成的,簡單的很。(作者就不具體寫細節了,省的你們說我水字數。)
磚窯還在不停的燒製,這些天,已經積攢了超過6萬塊,楊軍知道,以後用磚瓦的地方還很多,所以就提前準備,反正也不累,偶爾拿出一天時間做上一堆磚坯就行。
三天後,用大木箱裝了1000斤土水泥回到山穀,來到養殖場的工地,建築設計已經完成,石灰線也畫好了。
接下來就是挖地基,因為是養殖場,而且使用磚石結構,所以用不著多深,半米就差不多了。
彆看有15畝,其實真正需要建設的隻是中間的一部分。
外圍的五個角,楊軍打算用木頭做圍欄,大型生物都是楊軍使用馴獸術訓練過的,它們也不會故意去撞毀。
而中間的五畝養殖場,被他分割為五個部分,每一個都是不同的,畢竟,雞鴨就牛羊,生活空間和配套肯定不一樣。
一畝的大小是600多平米,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按照他目前的養殖規模來看,是綽綽有餘的。
因為有樹木在遮擋,楊軍建設的很繁瑣,有的時候,他真的沒辦法,隻能狠狠心砍了幾棵。
到最後,中間五畝的養殖場,地基挖好後,已經被他砍了30多棵樹木。
楊軍很小心的把它們收攏到一起,放在一個空地上,這麼好的木料,以後肯定有大用。
地基挖好,就是主體建設了,這樣的養殖場其實非常好修建,不像住宅區,考慮的方麵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