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詩歌給予的力量(2 / 2)

“詩?他還會寫詩?”

“他說是一個叫海子的大詩人寫的,他記下來了,那詩真好,讀完全身起雞皮疙瘩,胸口憋悶的想哭。”

“抄給我。”

“我那也有,翁秋開完會念叨了一上午了,寫得真好。”

九月詩人常威中午收獲三人份滿滿一大勺豆角燉肉,四兩窩頭變六兩,食堂大媽誇他打馬過草原,也要吃的飽飽的才能過。

什麼亂七八糟的,好好一首詩,讓你們這群人糟蹋了,哎,藝術審美普及太難了。

還有人跑過來打著探討詩歌的名義,問他對木頭和馬尾有什麼看法,遠方的遠是哪裡?

趕緊更正,詩歌是叫海子的詩人寫的。常威再三強調,這是詩人九月份到草原由感而發,真正的名字叫遠方的遠,九月派倒下一批,常威怕死,才不跟九月扯上關係。

他理解遠方的遠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民眾渴望公平公正,渴望過上現在這樣的盛世,耕者有其田,織布有衣穿,勞動人民有收獲,孩子能讀書,是一種意象的比喻手法。遠方的遠在舊社會遙不可及,在新中國就在眼前,就在腳下。

千年歲月,幸福在當下,所以替過去被壓迫的百姓哭泣,他們沒等到現在的幸福生活,沒有看到現在的煌煌盛世。

至於木頭,就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個同誌都是社會發展如火如荼的一份子,馬尾就是保家衛國的戰士,上下一心,軍民團結,擰成一股繩,打倒一切妄圖顛覆新中國的壞分子。

心裡對海子道歉,對不起啊兄弟,我讀不懂你的意境,胡說八道了,你要怪就去罵徐小思,去罵吳倩,去罵羅玨,他們糟蹋了藝術。

下午把修改的工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