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按錯地方了(1 / 2)

家父暴君李世民 青葉7 7571 字 12個月前

前往煙霞鎮的路上,左右護法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穿過小半個醴泉縣,李明達就開始給老李說著哪家的婆子喜歡她,常常給她一些零嘴。

還有哪家的布好,但是沒有綾羅綢緞。

李清是個小吃貨,隻記得有兩家的飯食很不錯。

誰家的果脯更甜一些。

胭脂鋪子、首飾鋪子,筆墨紙硯等等作坊鋪子,雖然不能跟長安東西兩市相比。

可對於李明達、李清而言,這是她們重新認識世界的第一個有趣的窗口。

如今老李的到來,她們自然要如數家珍的跟老李“顯擺”、講解一番。

聽著左右護法的講解,再看看打量他車輦的李治,老李也是頗為欣慰。

仿佛一夜之間,眼前的兩女一子都長大了似的。

無論是醴泉縣還是煙霞鎮,與從前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多了的幾口窯在大雪天也早已經停工。

甚至具體一點兒來說的話,自水泥燒製出來後,一切就都恢複了平靜。

這並非是刻意為之,而是冬至後,在天寒地凍之餘,幾乎所有的戶外勞動都會停下腳步。

時代的步伐也因此變的沉重、漫長。

水泥給了老李很大的驚喜,但誇讚的卻是沒怎麼來此吃風喝雪的閻立德、閻立本二人。

陳不同、周老實也在受讚賞之列。

而且老李大手一揮,極為大方就給了很多的賞賜。

這讓兩人在受寵若驚之餘,激動的是老淚縱橫。

如此皇恩顯然是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

至於真正吃了苦,牽頭做這件事情的李治,倒是沒有得到多少讚賞。

不過李治也不在乎。

他在乎的,還是醴泉、煙霞乃至周邊各個村落的百姓疾苦與福祉。

所以一來一回的路上,對於水泥,李治沒有什麼可跟老李說的。

倒是對於下雪時醴泉的百姓疾苦,以及有多少人受災、挨凍,買不起柴火、穿不起厚衣裳,甚至是親眼看到的賣兒賣女一事兒耿耿於懷。

這即是在老李麵前告常和的狀,但也赤裸裸的指出了貞觀時代“醜陋”的一麵。

即便老李明知道他說的是當下時代的事實,百姓的真實寫照。

但顯然也不願意聽,揮了揮手就遙望著不遠處的九嵕山寄托哀思。

李治提議反正也不遠,要不去看望看望母後?

李世民搖頭拒絕了。

如此蒼茫大地、大雪皚皚,風景似畫如夢。

老李顯然不想在這個時候,讓被覆蓋了厚厚積雪的九嵕山,受到哪怕一絲一毫的騷擾。

醴泉縣其實並不大,橫豎交叉的兩條主乾道,幾乎就是整個醴泉縣的中心。

至於再往外延伸、擴展出來的道路,雖然很寬闊,但人跡稀少。

兩側的房子也是稀稀拉拉,東一處西一處的,加上那些厚厚的積雪,看起來更像是荒郊野外。

回來時路過醴泉,禁衛軍、閻立德等官員都已經先被安排回驛館。

至於跑到煙霞鎮的常和,雖然確實看到了大唐皇帝的車輦。

但至始至終,都沒有在老李跟前露一麵的機會。

迫不得已之下,也隻好讓車夫駕著車,跟隨著車輦與其他人來到驛館,再次等候著奇跡的降臨。

一些商鋪偶有客人進出,讓醴泉在雪日恢複了一些生機。

疾馳而過的馬車,避過積雪、撿著平地走路的行人,在雪後就如曠野中的一些小動物般,開始出來覓食,為生計著想。

經過十字路口的一個賣炭翁跟前,老李打算直接前往李治所說的那家茶館坐坐。

可經不住李明達、李清的善心大爆發。

於是大手一揮,花了比平日裡多兩成的銅錢,買走了所有的碳。

臟兮兮的賣炭翁千恩萬謝後,便推著車順著李治指明的方向,把木炭送往驛館內。

微服進入茶館的老李興致勃勃,像是也很喜歡這種普通百姓的生活,時不時跟旁邊的茶客寒暄上幾句。

看那行為舉止都是極為的老成熟練,顯然沒少微服跟百姓們套近乎。

李治、李明達、李清三人,也會成為老李與茶客之間的話題。

無怪乎是一些茶客羨慕老李有這麼兩個可愛的小娘子,以及一個懂事的兒子。

對於茶客給李明達、李清的讚賞,老李是照單全收,甚至還會說一些趣事兒給茶客們聽。

以此來增加茶客們對他的羨慕,與自己的成就感、虛榮心。

但若是說起了他的兒子,老李則是會搖頭歎氣,就如同一個普通父親一般。

兒子不爭氣,不成器等等話語就脫口而出。

無論人家茶客如何反駁,老李總是有他的一套大道理,來證明自己犬子的無用與不成器。

李治無奈的翻著白眼搖著頭,但那幾個常見麵的茶客的誇讚還是讓他很受用的。

至於來自老李的打擊,耳朵早已經聽出厚厚的繭子了,已經可以免疫了。

不久的時間,帶著明英、王相和一行人六人,再次坐上馬車回驛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