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蓉城故事的情況比較特殊,小英跟著就行,這不算進公司業務。”田毅再次強調了一下。
“對了,田總,霍燕燕最近在和醫聯合作,我們需要做一下分析。不過,醫聯現在還是走在理想化的道路上呢。雖然阿裡巴巴和騰訊都投了資,但通過互聯網治好病還是挺難的。”杜月梅說道。
“醫聯,他們還沒垮掉嗎?”田毅愣了一下問道。
也不怪田毅這樣問,實際上,早在 2021 年,曾經傳出即將 IPO 的互聯網醫療獨角獸醫聯,卻曝出了一場高管離職、員工抗議的“宮鬥危機”。
除了“內訌”,醫聯更大的憂慮還來自同業。在 2020 年,好大夫在線、妙手醫生、丁香園等問診平台,以及阿裡健康、京東健康等巨頭旗下的醫藥電商平台,都紛紛開始布局互聯網+慢病管理業務。在這樣的夾擊之下,醫聯需要拓展邊界,走出“藥大於診”的業務模式。
對於線上醫療平台來說,“藥”決定了收入與利潤,“診”則決定了業務邊界與用戶黏性。在新的競爭態勢下,對於處境尷尬的醫聯而言,“藥大於診”的矛盾就顯得更為突出了。
“沒有,雖然現在這個行業競爭很激烈,但醫聯畢竟有 170 萬個醫生呢。而且他們在 2024 年取消省代、市代經紀人模式,雖然被罵,但卻直接對接到了醫院。雖然盈利減少,員工罵這是變相裁員,但醫生的利潤提高了不少呢。”
“其實現在消費者的使用行為仍較多地停留在‘信息查詢’‘在線掛號’等淺層次的服務上,疾病管理方麵的滲透率僅為 10%,更深層次的智慧醫療服務在消費者層麵的滲透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現在醫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按照二十大的報告,從五個方麵入手:一是要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二是堅持以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三是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四是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重點放在社區和農村;五是關注重點疾病,比如心理健康和中醫藥發展。”
“所以,互聯網要想達到診大於藥,就需要全麵的望聞問切,我覺得現在 AI 把脈機應該和中醫醫生組合。”
杜月梅當然不會犯對老板永遠不要隻說問題的錯誤,這時當然還要把自己的建議說出來,不管對不對,至少能說明自己在思考。
“月梅,散會後了解一下醫聯現在的融資情況,並且問一下未來星科技的葉和平,現在 AI 把脈機器設備的成本如何。如果不算貴,就試點到日間照料中心去。如果效果不錯,就投資吧。”田毅思考了一下,其實現在雖然每個醫院都有中醫科,但和西醫科室相比差距太大了,完全就是裝裝樣子而已。既然這樣,不如從互聯網入手,這片藍海說不定能讓中醫問診達到一個理想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