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李化龍讀書(補更12)(1 / 2)

來到父母的合葬墓前,李化龍鋪下草席,又跟仆人一起拿上柴刀去整理棚子。

這年代的丁憂若要純按規矩辦可不是放假三年休息那麼輕鬆,丁憂需要“曉苫枕磚”,即在父母的墳前搭個小棚子,睡草席枕磚塊,粗茶淡飯,不許喝酒,也不許與妻妾同房,更不能有音樂娛樂等活動。甚至按照禮儀要求,需要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

三年不洗澡不更衣顯然沒有人能夠遵守,許多丁憂的人乾脆就給自己放了假,比如謝肇淛、曹學佺,這兩人丁憂期間日子過得相當自在,孩子都生了好幾個。

這事其實違法,但能夠回鄉丁憂的都是在當地頗有權勢的官員,一般情況也沒人敢查。至於孩子,反正這年代也沒有嚴格的戶口製度,將孩子的出生年月改早或改晚幾年即可。

但李化龍卻不如此,他丁憂期間真的不見客,甚至在父母墳前結了個草廬居住,要不是因為這幾日山中落大雨,將他的草廬給打翻,他也不會下山去。

李化龍的父親是兩年前在征播州楊應龍之戰期間過世的,李化龍為人至孝,當時就請求回鄉丁憂,但戰場上實在走不開,萬曆皇帝下令他穿著喪服指揮作戰。打完播州之役,李化龍本來要趕回家,卻又因為泇河工程工期緊任務重,火線被調去疏浚泇河,直到有人替代他,他才得以回鄉守製,而就在這年間,李化龍的母親也去世了,父母去世時李化龍都沒能在身邊,這對極為孝順的李化龍是極大打擊。

給父母的墳前除草上香供奉祭品之後,仆人也將李化龍的棚子重新加固,將草席鋪上。

儒家禮法規定丁憂期間要在父母的墳前居住,但這隻是為了還報父母在直女沒有生存能力的頭三年寸步不離的養育之恩,並不是要直女天天哭。反而按照禮數,父母死去三月之後要行“卒哭禮”,此後就不應再為父母哭悼了,真要哭上三年人都得得精神病。

李化龍供奉了祭品之後也就回到草棚中去,在床板上給那些送拜帖的人一一寫了回信,然後便盤腿坐在床板上打開自己的書囊。

打開書囊映入眼簾的第一部書卻是一部嶄新的《農業、地理與鋼鐵》,看到這書時,李化龍就愣了一下,問仆人:

“這是誰家的書?我原先看的《通鑒地理通釋》沒帶來嗎?”

在掃地的仆人連忙回頭,看了一眼那嶄新的書部,滿臉驚慌的說:“這是親家王老爺送來的書,夫人另拿了一個布包裝著,來時匆忙,我一不注意給拿錯了。我這就下去給取。”

李化龍的女兒嫁給了右通政王永光的二兒子為妻,王永光如今還在京中當官,經常和李化龍書信往來。

李化龍回想一下,倒是記起王永光前兩天書信中說道送了一部奇書給他,隻不過當時李化龍並沒有放在心上,見到仆人著急的表情,他擺擺手道:“罷了,這下去一趟又得個把時辰,等明日送飯時記著將書帶上來就好。”

那仆人連連答應,李化龍便讓他自己去做事。

反正手邊也沒彆的事兒可乾,於是他便拿起那《農業、地理與鋼鐵》來。

這書的名字看著就古怪,李化龍在治學上並不追求新奇,對於名字古怪的書目也不喜歡,如果是他自己買書,看到這書的名字,就不會想去翻閱。

不過這書的作者是王文龍,又有親家公的推薦,李化龍這才勉強打開書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