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宗教班子(1 / 2)

第203章 宗教班子

三一教的發展方式是通過給人治病吸引信徒,然後在信徒之間傳符合儒釋道三教的教義。

林兆恩生前三一教之所以能夠組織眾人抗倭、收斂屍體、賑災舍藥那是因為這些都是林兆恩在教義中明確定下的修行方法,按照三一教的教義是可以增長自身修為的。

但三一教的教主林兆恩此時已經去世,想要改教義加入其他內容也不可能了。

張洪都指著自己手下的書稿說道:“當年我就是奉師命印書傳教,如今也隻做著這樣的事情。在福建地方除了教中印書之外的事要我卻實在沒有什麼實權。”

王文龍疑惑詢問:“先生在教中的地位崇高,難道不能想想辦法?”

張洪都苦笑說道:“若是我自己傳教建立的教堂還有辦法,但是我手下的教堂都在三吳。實話實說,我同建陽一樣都是寫書的出身呀。”

見王文龍頗為驚訝,張洪都一笑,稍稍解釋了自己的生平。

張洪都出生莆田玉溪的富家,從小就讀書科舉,結識了林兆恩之後他學習心法開始信奉三一教,十幾年前他奉命和遊思義的兄長遊思忠一起前往南京傳教,主要傳教方式是翻刻林兆恩的作品集。

張洪都依靠自己深厚的儒學功底編了大量將三一教的理論和儒家學說結合在一起的書,如《四書標摘正義》之類,成功讓三一教在江南紮下了根。

他的傳教地區主要在南京等地,在那裡的教堂中可說是一呼百應,可是回到福建,大多數地區的三一教堂並不會聽他的指揮。

說起來張洪都這次回福建還和王文龍脫不了乾係——刻書的成本太高,林兆恩死後張洪都“自棄產業,刻印書籍”,為了傳教把家財幾乎花光,突然聽聞福州有一種便宜好用的蠟版油印樹,所以便帶著弟子回到福州,想要在福州刻一批傳教書籍拿到南京去使用。

王文龍聽得一陣無語,他發現現在三一教正是群龍無首的情況,如果能夠早上幾年,林兆恩還沒死時直接和林兆恩聯係,推廣紅薯和馬鈴薯種植肯定會大為方便。

王文龍無可奈何,張洪都卻是對王文龍頗感興趣,他主動和王文龍談起他的作品在三吳的影響,對《國富論》和《葡萄牙國史》萬分佩服,又拿出王文龍所做的半闕《賀新郎讀史》大加稱讚。

王文龍隻是點頭應對。

良久,見王文龍沒有什麼談性,張洪都笑著說道:“我儘所能將師兄弟召來,但能否說服眾人就要看建陽本事。”

王文龍這才一喜,連忙拱手答謝:“有勞張先生。”

王文龍回家之後還有些擔心張洪都聯絡師兄弟時間會太久,紅薯二月末就要育苗,時間不等人。

但張洪都確實沒騙王文龍,他很出力氣,沒過幾天就通知王文龍各家師兄弟都已來到福州。

福州的一處茶樓雅座之上,王文龍早就張羅了一桌素席:用香菇腳捶成的素肉鬆,用香菇邊做成的素黃鱔,還有什麼素雞素鴨素魚全都極其相似。

福建地方信佛的人多,仿葷菜是閩菜之中的看家手藝,雖然是素菜,但是做的極其精致,這一桌席麵花了王文龍五兩銀子,甚至比一大桌肉菜還要昂貴。

王文龍和張洪都坐下不久,便有一個讀書人帶著弟子走入二樓,張洪都起身拱手道:“性如師弟,好久不見。”

王文龍連忙跟著起身。

走進屋中的盧文輝看模樣完全不像道士,更像是一個讀書才俊。

他是林兆恩四大弟子之中最年輕的,今年才三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