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日在武英殿拿貢茶拿水喝的朱高煦來說,他唯一沒喝過的好茶,也隻有這一種了。
不過以當下的情況來看,浙江的倭寇肯定還有承受不住壓力北逃的人,到時候北邊的倭寇會越來越多,必須提前做好準備才行。
這樣的態度釋放,讓朱允炆有些動搖。
朱高煦倒不是擔心自己被罰,畢竟老朱對子孫的處罰也就那樣,他擔心的是王儉和戌字百戶的兄弟們。
若歙之鬆蘿,吳之虎丘、錢塘之龍井……這是朱元璋最喜歡喝的三種貢茶,並且因為他要求的質量高,所以能貢入宮中的數量極少。
“臣領命……”李景隆作揖應下,隨後又道:“陛下讓臣督平倭事宜,臣自然當肝腦塗地,不過眼下已經入冬,臣擔心甘肅及西寧一帶的羌人和番人會發生叛亂。”
朱允炆還在猜想,朱元璋卻在李景隆轉述完了朱高煦的話後開口道:
“魏國公珠玉在前,我自然不願意落人之後,因此特來詢問殿下平倭詳解。”
“隻是讓他給朕記住了,若是因他陽奉陰違而導致金州事件重演,那朕就隻好出兵了。”
瞧著他,老朱打心底的高興,畢竟這是他留給朱允炆的衛國良將,雖然他的能力不如他父親李文忠,但足夠為朱允炆守下江山。
說罷,他也手將那小箱子打開,卻見裡麵擺放著十根拇指粗的金條。
“高熾,你也不用太擔心,想來爺爺很快就會解除禁足的。”
要知道便是走南闖北的他,也隻是了解遼東東邊的近海情況罷了。
分析完一切,朱高煦也繼續給出建議:“隻要能封鎖這兩條海路,然後著重在朝鮮全羅及遼東金州近海一帶搜尋,想必很快就會有所收獲。”
李景隆的話說完,旁邊朱高熾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對麵的朱允炆更是已經想到了朱元璋要解除朱高煦禁足的口諭。
至於靖難之役,朱高煦複盤多次,也不敢保證自己能如自家老爹一般能擊敗李景隆。
朱高熾低著頭站在原地,朱尚炳與朱濟熺則是小心翼翼的起身朝朱允炆作揖離場。
對此,李景隆也沒有否認,而是點頭承認道:
這樣的話,讓殿內坐著的朱高熾喜出望外,便是連朱濟熺和朱尚炳都覺得朱高煦的解禁或許不遠了。
擁有三百萬人口的朝鮮,也能拉出兩萬騎兵和數萬馬步兵,並且由於朝鮮地形問題,深入朝鮮作戰必須要麵對嚴苛的後勤問題。
老朱一手調教出來,留給朱允炆的征虜大將軍,在永樂一朝多次被彈劾,不得不避難於家中,直至永樂末年才病逝。
“臣去二殿下住處時,他正在書房看書,院內還比較安靜,與臣對話時的言行舉止也都井井有條,臣以為二殿下應該是悔過了。”
要是李景隆沒有得了朱元璋的準許,那不僅僅是他要受罰,朱高煦和王儉他們也要跟著受罰。
“今日遼東都司金州中左所送來消息,言中左所被倭夷入寇,全所被屠殺擄掠,隻留下一片白地。”
李景隆笑著開口,自己也端起了蓋碗,如猛虎細嗅薔薇般輕輕嗅著那淡淡清香。
麵對李景隆,朱元璋同樣展現出了對家人的感情,但李景隆卻沒有立馬起身,而是畢恭畢敬的向朱允炆、朱濟熺等人行禮過後才起身。
如果不是李景隆突然出現,現在的他還好端端的在書房裡看書呢。
明代一斤十六兩,按照林五六的估計,這裡起碼有十六兩黃金,市麵金價折錢後差不多價值三百多貫。
無聊的時候,他就喜歡用手指頭四處翻翻,所以才能記得大致的情況。
他的這個問題很關鍵,畢竟如今他這裡除了朱元璋恩準的人以外,剩下的就隻有戌字百戶的兄弟可以來。
“因此,必須造大船、多配火炮,重設澎湖巡檢司,日常在澎湖巡檢司巡檢才行。”
隻是半個時辰,他便在西華門下車,步行前往了武英殿。
後三人心裡疑惑,但朱允炆卻十分清楚,能由李景隆在武英殿內提起朱高煦的名字,想來朱高煦很快就要解除禁足了。
待他們消失在殿內,朱允炆才緩緩起身,順帶瞥了一眼朱高熾那邊。
這並沒有出乎他的預料,畢竟在他原本的預估裡,朱高煦頂多就會被禁足一個月,因為之前比他還過分的一些藩王,也隻是禁足了一個月,他應該也不例外。
“或許對於爺爺來說,高煦並沒有那麼重要……”
“召曹國公李景隆入殿”隨身太監得了準許,當即唱聲召入李景隆。
諸如甘羅、霍去病,朱文正等人,也不過隻是在軍事和政治單獨一方麵有建樹,而他雖然在單一方向不如以這些人,可他勝在全才。
朝鮮會拒絕大明的要求,而大明如果一意孤行,那恐怕李成桂終將與大明刀兵相見。
“殿下,這是曹國公讓人硬塞給您的。”
伴隨著武英殿門口的亦失哈唱禮聲響起,殿內的眾人手中動作停止,紛紛看向了門口,隻有朱元璋輕聲回應:“召”
“殿下確實如宮裡傳出來的一樣,知曉中外各國情況。”
諸如朝鮮北部,原本隸屬前元的疆土一直被李成桂占據,除了歸還部分漢人外,李成桂沒有一絲想要吐出這塊土地的意思。
如果不是朱高煦對平倭有高見,李景隆恐怕也不會與他有什麼牽扯。
可以說在遼東東北部,大明與朝鮮的較量一直沒有停止。
“如今倭寇在浙江麵對楊文的圍剿已經不堪重負,浙江倭寇分為兩股逃亡,一股向南前往福建、兩廣和呂宋,一股向北襲擊了遼東。”
朱允炆簡單安慰了一下朱高熾,便轉身離開了殿內,去隔壁偏殿休息去了。
一席話,將所有人的心吊到了嗓子眼。
然而如果朱元璋的心思能被他們輕鬆猜到,那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旁人或許還不知道,可朝中正四品以的文武官員,又有哪個不知道和這兩篇文章出自朱高煦之口。
“有收獲就行。”朱元璋頷首,但卻又在下一秒捕捉到了李景隆臉的猶豫,漸漸收起了臉的笑容。
這消息要是傳到朝鮮,恐怕李成桂等人都會以為大明是來對付他們的。
“賜座。”老朱側頭對隨身太監吩咐,不多時一把椅子就出現在了李景隆身後。
“如果按照殿下所說,我們就不得不帶兵前往朝鮮的近海,可如此一來,恐怕朝鮮會對我們十分警惕。”
“雖然這次倭寇數量數倍於中左所官兵,但也可見倭寇不同於尋常盜匪。”
“你倒是好口感,隻是聞一聞就知道了這茶的來曆。”
這在後世聽起來像笑話的事情,在當下的局勢下,卻讓人笑不起來。
所有人被他這舉動弄得一愣,而他在路過李景隆身旁時開口道:“九江,你隨我在這武英宮外走走。”
諸如那高麗沿海是否有島嶼,便是他也需要禮部官員解釋才能明了。
如今聽完朱高煦的話,李景隆已經想到了怎麼平倭,不過在平倭這件事,他還有一些難題。
朱高煦從王儉、林五六那邊知道了平倭事宜由李景隆接手,自然能猜到他來的意圖。
見聖旨發出,朱元璋也特意詢問起了朱高煦的事情:“伱去那院中,燕嫡次子煦可曾悔過?”
瞧著這三百多貫錢,朱高煦笑的合不攏嘴,他感覺他要是多留南京幾個月,說不定能帶著幾千貫錢回北方,能讓他爹都眼紅。
對於眼下看似燙手山芋的朱高煦,李景隆十分清楚,所謂禁足不過是朱元璋演的一出好戲罷了。
因此,他們大多是在主要航道的附近來往,基本都是沿著近海行船。
不過饒是如此,李景隆也依舊青睞朱高煦。
“這確實……”朱高煦沉著點頭,他很清楚如今的朝鮮是什麼情況。
明軍在浙江圍剿的倭寇一旦北逃,那麼聚集在朝鮮西麵的倭寇就會越來越多,即便自己不開口,李成桂也會想辦法解決這些威脅朝鮮的倭寇。
“又是一筆進賬。”
十四世紀的航海可不是後世那種可以隨意進出深海的情況,在十七世紀以前,不管是商人還是海盜,都得順著已經探明的航路行走。
細數古今,能如他這年紀點評軍事,乾涉國政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曹國公李景隆求見陛下……”
“北方的沿海情況比較簡單,隻要與朝鮮封鎖了濟州島至對馬島、江南的海線,便足夠關門打狗。”
朱元璋沉著臉色開口,並對身邊隨身太監道:“派人去府軍前衛坊傳口諭,令燕嫡次子煦從今日起開始齋戒,不得有誤。”
李景隆起身作揖,並不打算與朱高煦談論平倭以外的事情,不過這也並不奇怪,畢竟因為和藩王親密而栽倒的勳貴文臣實在太多了。
不僅如此,他還越過鴨綠江,讓朝鮮軍隊不斷地進攻已經名義歸順大明的東海女真諸部。
前世不管是出差還是開車,用地圖畢竟是常態,而他又偏喜歡用衛星地圖。
朱元璋詢問的很含糊,這讓朱允炆心裡有了猜測,倒是朱濟熺、朱尚炳和朱高熾三人比較迷糊。
聽完朱高煦的建議,李景隆不得不感歎朱高煦居然能把朝鮮和遼東沿海的情況說的那麼清楚。
“曹國公慢走。”
想到這裡,朱高煦從林五六手中接過這小箱子,拎著它就回到了書房。,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