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天下大勢與奢侈行為(2 / 2)

徐愛民問道:“你們說朝廷有什麼辦法讓那些有錢的商家多交稅?”

劉長道:“朝廷手中有軍隊,敢不收稅直接抄家。”

劉長因為還沒有從軍事學院畢業,雖然徐愛明招攬了他,但還是要等一年之後,劉長才會加入他的麾下。

張辟疆道:“胡言亂語,稅製是一國根本,豈能這樣草率行事。”

想了想張辟疆苦笑道:“但想要富人主動交稅,用安息國的話來說,這比駱駝穿過一個針眼都要難,這種事情隻能朝廷減少稅製的漏洞,讓那些商賈無機可乘。”

徐愛民有點遲疑道:“這個漏洞存在了幾十年,父親沒有彌補,朝廷曆經三代丞相也沒想辦法彌補這個漏洞。”

張辟疆道:“那就說明這個漏洞可能是朝廷主動留的,畢竟當朝的丞相可是以稅製起家的,整個大漢沒有人比他更了解稅製的問題了。”

帶著這個疑問,徐愛民在晚上找到了徐凡問了這個問題。

徐凡笑道:“朝廷要製止的是這些商戶把財富截留在自己手中,這才是資產稅的核心,他們如果把這筆錢投入了再生產當中,就相當於財富重新流回了天下,至於這筆財富被誰掌握,對朝廷而言是無關重要的,甚至連為父都不得不承認,現階段而言,財富掌握在那些商家手中,利用的效率會更高。”

而後他無可奈何道:“這也是人性使然,誰也沒辦法違背的規律。商賈他們用的是自己的錢,所以一分一毫也要計較,雖然這種鐵公雞的性格讓人鄙視,但在行商的過程當中,這反而能加快他們的原始積累,他們能更高效的發展產業。”

“就目前而言,發展產業最快的還是那些商賈,墨家可以在少數工廠上和他們比肩,但在數量上卻遠遠差於商賈,這種差距不是所謂的責任心和製度能彌補,這就是天下的大勢。

生產力到了什麼水平就適應什麼製度,3000年前華夏還處於青銅器的時代,那個時候的製度隻能適應井田製,而井田製必定就要帶來貴族的分封,幾百年前鐵器開始興起,井田製的基礎就遭到了破壞,這才有春秋戰國以來的幾百年亂世,自耕農地主的出現,和春秋戰國激烈的外部環境,帶來了中央集權的官僚製度,最後各國的貴族最後被大秦的自耕農很掃下場。”

而大漢進行產業革命,工廠開始成為財富的源泉,天下的根本,新時代的主角就成為了商賈,但為父知道商賈的貪婪,這幾十年時間一直對他們設置了重重的阻礙。

陳郡模式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相當於戰國時期的大秦變法,這種模式可以極大的提升一個國家的戰鬥力,但這種模式就很難成為天下的主流。”

徐愛民恍然大悟道:“這是父親不願意擴大陳郡模式的原因,父親是擔心大漢也會麵臨暴秦的結局?”

徐凡扣問自心,不由得苦笑,自己何嘗又不是逆版本而流。

徐凡解釋道:“在為父看來,陳郡模式有很大的缺陷,它對管理者的要求太高了,有點超出了大漢的科技水平了,隻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提升生產力,這種管理模式是不配套生產力的,終究會出現問題的。”

版本答案他已經知道了,所以他才留下陳郡這片實驗田,他對陳郡既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突破曆史的限製。又擔心它爆炸會徹底摧毀大漢,乾脆就限製他的規模。

徐愛民難以理解道:“為什麼會出現問題?孩兒明白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庸人,大部分都有私心,但大漢也有許多心向大同之治的才俊,他們的數量也不少,朝廷隻要把這些人找出來,把他們安置在合適的位置上,陳郡模式未必不能在我們大漢普及。”

徐凡無可奈何道:“這種事情需要親身經曆,到時候你才能明白什麼叫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時來天地皆同力,時去英雄不自由,天下的任何英雄豪傑也不可能逆大勢而行,即便是父親也沒這本事。”

超越時代並不是什麼好事情,尤其是像徐凡這樣超越了兩千年,他努力了大半生,依舊沒有回到屬於自己的時代。

隻是徐愛民並不能理解徐凡的內心,他滿臉茫然。

大漢曆三十年二月十二日,長安城,稅監府衙。

“右令君,陛下三令五申,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三年前朝廷就定下了小學午餐計劃,和一天一杯牛奶法令,但稅監的撥款一直沒有充足過,最多的一年也不過是拿了我們教育令上報的七成,今年更隻有六成五,我大漢朝縱橫萬裡,難道就缺孩子們口中那一碗飯,一杯牛奶。”教育令張生痛心疾首道,好像稅監衙門不撥款,那是做了天理難容的事情。

張生說的是五年前,教育令在賢者大會提交的法令,一方麵是給貧困地區的學生一點食物補償,而另一方麵這是徐凡學習後世的,用牛奶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計劃,同時也是對大漠牧民的一種補貼,平衡雙方的貿易差距。

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影響了大漠的牛馬貿易,這些年大漠的耕牛戰馬價格雖然沒有下降,但大漢對這方麵的需求就快速在下降。

大量的火車取代了牛馬作為動力的需求,新式的蒸汽拖拉機也在緩慢取代更牛的作用,大漠畜牧業經濟效益開始在下降。

而偏偏大漠太平了20年之後,即便是大漢朝廷不斷往外輸出人口,但大漠的人口依舊翻了一倍,人均收入呈現出下狀態時。

大漢朝廷想穩定大漠,就得保證牧民的收入不下降,大漢朝廷就需要給大漠找新的產業了。

這方麵大漢朝廷是兩手準備,第一就是組織大漠的牧民在大漢內部打工,他們算是大漢的第一批牧民工了,他們打工的收益普遍是比放牧要高的。

這裡不得不高誇讚一下儒家,在他們的大力教化之下,大漠的牧民也普遍懂得漢語,知道大漢內地的規矩,這才是他們能在中原打工的基礎。

第二則是發展奶製品行業,一方麵在每個郡建設牧場,提供新鮮的牛奶,另一方麵則直接在大漠建立奶製品工廠,製造奶酪,奶粉容易保存運輸的等產品。

同時在製造消費市場,這個時候徐帆就想到了後世那就每天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乾脆大漢朝廷給所有的小學生一個福利,讓他們每天能喝一杯牛奶,而不能喝到新鮮牛奶的地方,則用奶粉來代替,大漢強的一點就在於,這個時代不會有什麼化學品,可以做到100%純原奶。

大漢朝廷的這些政策,一舉創造了一個每年能消費幾十億錢的奶製品市場,有力的平衡了大漠和中原的貿易差額。

但有得必有失,這個時代的大漢百姓,並沒有養成喝牛奶的習慣,而且沒有工業香精的加持,其實牛奶也並不怎麼好喝。這個市場幾乎全靠大漢的財政支出。

在這個政策提出來的第一年,大漢朝廷就支付了三億錢的牛奶費用,第二年則增長到四億五,今年是第5年,教育令給出來的數字是10億錢,再加上午餐計劃,他們對下一年學生吃喝這兩項的財政預算就高達15億錢。

徐愛民皺著眉頭道:“令君不是我們稅監衙門不願意撥款,隻是您看看這5年來,你們教育令每年上報的開支預算都要增加三成多,五年時間就增加了兩倍,今年提交的預算更高達15億,朝廷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各個衙門都向我們伸手,但這些稅金都是百姓攢下來的血汗錢,我等也要謹慎的監督使用。”

做了稅監令之後,他才知道大漢的財政開支居然如此恐怖,光學生午餐加牛奶一年就給大漢增加了15億錢的開支,一個教育令每年的財政支出高達60億,這是先秦時期財政收入的兩倍。

徐愛民這個時候才覺得自己的父親才是天下間最奢侈的人,始皇帝想修阿房宮算算什麼?阿房宮再貴能貴過每年60億的開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