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植和殷群對李德和周昌兩人報喜道:“令君,這次的博覽會我等不辱使命,招攬了十五位商賈,他們,他們將會在不久後考察南郡,隻要合適,他們將會在我南郡投資上億錢,建設果園,茶園和罐頭廠。”
李德驚喜道:“上億錢?”
這個數字還真超出了他的想象了,他本以為南郡這裡是蠻荒之地,沒有多少人願意來。
殷群道:“我等這都算是少的了,三川郡的商賈聯合出資3億錢,他們將會修建50萬斤高爐,說是要建設大漢最大的高爐和最大的鋼鐵廠。”
周昌愕然道:“三億錢,三川郡的商賈他們真敢投。”
殷群道:“畢竟是洛陽城的商賈,周天子居住之地,他們膽子一直都是很大的,現在他們已經不滿足於紡織業的利潤了。”
春秋戰國之時,周天子雖然名不符實,已經成為了牌坊,但洛陽城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一直是天下最繁華的商業城市。
商業極其發達,是天下最重要的商業城市,這裡的印子錢商甚至敢借錢給已經沒落的周天子去打仗,打的還是暴秦,真可謂是一個敢借,一個敢給。後麵周天子被暴打了一頓,沒錢還債,印子錢商還真敢來討債,弄了一個債台高築的成語,這可以說是商家最巔峰的時事跡,這也就是洛陽城的位置太重要了,不然高低整出一個商人自治市。
江植道:“這次博覽會有投資意向的高達百億錢,我等這點根本算不得什麼。”
而後他羨慕道:“還是這些重工業好,一個鋼鐵廠投入就有三億錢,其他器械廠,不是幾百萬,就是上千萬,我等完全比不過大漢的大郡縣。”
李德卻淡然道:“不要和那些基礎好的郡縣去攀比,他們提早發展了十幾年,已經在這些行業占據優勢了,我等根本比不了,但要發展好我們的優勢,安陵堡也可以變得和大漢內地一樣富裕。”
“我等不是商賈,在南郡也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做事業,朝廷每年給我們15億錢,我等主要任務就是開拓,把黔中郡,長沙郡這些地方開拓出來,就足夠我們流芳百世的了。”
周昌點頭讚同道:“開拓才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把這幾千裡的蠻荒之地變成富饒之地,魚米之鄉,才是我們最大的功績。”
江植兩人表示受教。
而後殷群笑道:“這次來我安陵堡也有豪商,就是和墨家不對付的蒯徹,他和某說,江南的地理條件比大漠更優越,隻要開拓出來必定是天府之國,所以他打算把基業立在我們安陵堡,據說他今年就打算向我們這裡投入5000萬錢。”
周昌有的驚訝道:“5000萬錢?隻能說不愧是大漢第一富商,果然是有錢。”
倒是李德奇怪道:“他一個燕地人,基業也在雁門,怎麼會在我南郡豪擲千萬?”
殷群幸災樂禍道:“秦巨子給蒯徹露底了,而漠北商社的士紳也拋棄了他,估計他覺得北方待不下去了,想躲得我們南方來。”
李德嚴厲道:“胡言亂語,在我大漢的朗朗乾坤之下,誰敢逼的一個守法商家逃竄。”
殷群馬上低頭認錯道:“下官妄言了。”
大漢曆十七年二月十五日,南郡,安陵堡。
蒯徹是最先到來的南郡投資的商賈,對於這個大漢第一富商,李德和周昌非常重視,兩人親自帶他遊覽了一番雲夢澤,帶領蒯徹遊覽了湘山,並且說了“湘妃竹”的故事。
李德對這次招商引資非常重要,雖然朝廷對他們屯墾府衙及其重視,一年的投入超過了15億錢。但隨著騰墾隊不斷的向南方進軍,屯墾的人員越來越多,建立的城邑村莊也越來越,費也越來越大,尤其是遠離大漢富裕之地,像馳道,碼頭建設費用也越來越多,屯墾府衙開支越來越大,開始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需要大漢民間資本的加入。
他希望以蒯徹為榜樣,吸引更多的商家在此修建廠房。帶動本地的經濟。
蒯徹也是博覽群書,對於這個故事自然不陌生,但他依舊享受,李德也是大漢的高官之一了,現在接待他不說是低聲下氣,但也是非常恭敬,這點太難得了,這兩年多了,還是第一次有大漢的官員沒有把他看成是豚。
蒯徹道:“某想要在長沙郡,黔中郡,購買山地種植果樹,和修建茶園,數量還不少,最起碼是一萬畝,要是荒地能賣,某也想要弄個幾萬畝,但朝廷卻不允許私人擁有太多的土地,某想知道令君能如何保護某的權益。”
周昌咂舌不已,不愧是大漢第一豪商,動不動就是幾萬畝的土地,要知道開墾荒地的費可不低,一畝地就要上千錢的成本,要是配套設施建設的好,成本還會繼續上升。
李德想了想道:“土地官營是大漢的國策,某改變不了,但土地荒廢不讓人開墾也是巨大的浪費,某屯墾衙門可以和蒯徹簽訂50年的租賃契約,隻要大漢朝廷還在,蒯君就不用擔心自己的權益遭受損失,50年後,我屯墾衙門也優先和蒯君簽約。”
“50年!”蒯徹雖然內心有三分失落,這終究不是屬於自己的土地。但他也知道這是李德最大的權限了,李德要真說這些土地可以買賣,他反而不相信了。
漢帝幾乎清洗了全部舊時代的貴族,踩在始皇帝的肩膀上才完成了田地官營,怎麼可能會輕易放棄這條國策,在大漢想要大塊的私人土地,唯一的道路就是建立軍功,成為大漢的軍功貴族,才能在大漢本土有封地。
蒯徹道:“好,李令君如此有誠意,某就和屯墾營合作,租賃山地,建設茶園,果園,以江南的氣候,這裡可以成為整個大漢最大的水果罐頭生產基地和茶葉生產基地。”
大漢曆十七年三月五日,三川郡,滎陽縣。
張英視察三川郡的地形之後,最後決定把鋼鐵廠還是建設在滎陽,一條黃河就勝過天下的馳道,鋼鐵廠需要大量的鐵礦,煤礦都需要水運來降低成本。
張英指揮著任鳴他們探查鋼鐵廠需要的礦產,或者生產鋼鐵廠需要的機器和建築材料。而每一項材料的要求都非常高,高到三川郡本地的作坊不能製造,隻能去關中或者是陳郡購買。
說句實在話,張元對任鳴這些所謂的大漢豪商有點失望,他們除了賺錢之外,沒有一項屬於自己獨特的技術。
徐凡受後世的影響,習慣專業的團隊,做專業的事情,鋼鐵廠就練鋼,機械廠就造機械,紡織廠就紡織布匹,最多是產業鏈相關的工廠會擴張一些,就像霸上鋼鐵廠,同樣擁有幾座煤礦和鐵礦,紡織廠也進入染料行業,進行深加工。
但這十幾年來,大漢的各個作坊,都是向著做精做強的方向發展,所以鋼鐵廠才能不斷弄出新式高爐,紡織業也能快速完成更新換代,因為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高精尖技術,占據市場利潤最高的區域。這才是大漢少府工廠對民間作坊碾壓的優勢。
而三川郡的這些豪商,他們卻沒有做精做強的想法,而是什要賺錢做什麼,像無鹽德不但是大漢的紡織作坊主,他手中還有還有生產磚頭的窯廠,生產瓷器的窯廠,水泥廠,這幾年大漢賺錢的行業,他全部都有參與。
其他三川郡作坊主也是這樣,無所不包,每個家族下麵都有大大小小十幾家作坊,這些三川郡的商家在外是盟友,在內卻是競爭對手。
但這樣做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這些家族作坊的攤子很大,隻能依靠自己家族的人來做掌櫃,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是合格的掌櫃,他們的作坊小而不弱,與少府下屬的作坊比,那差距就更大了,不但規模不如,他們甚至還沒有技術優勢。
現在經濟效益好的情況下還看不出來,但隻要再來一次幾年前那樣的經濟危機,隻怕三川郡這些豪商的作坊要倒下去一大片。
張英在深入了解這些三川郡的商賈之後,他才發現天子說的沒錯,他們才是在做事業,是拉著整個大漢向大同世界前進,而三川郡的商賈那就真是在賺錢,格局上遠遠不如少府下屬的作坊。
不過三川郡的商賈也是歪打正著了,要是他們的鋼鐵廠建立好,完成了產業升級,說不定這鋼鐵廠反而成三川郡這些商賈以後的立業根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