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當初管理員做了那麼多的努力,解決了婦女參政議政、男女婚姻平等、婦女團結聯合等諸多關於婦女解放的重大問題,在很多偏遠的地域,遠遠沒能達成當初的希望。
所以,為女孩兒創辦免費高中的張校長真是做了件了不起的大事!我一直記得她的校訓,倒背如流,每一次看見都讓我覺得很有力量。
我看了她的紀錄片,那些女孩子們在走廊裡拚命背書的樣子讓我記憶深刻,真的,我希望所有的女孩子們都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覺得掙脫命運是不可能的。
想著將就湊合過一生、算了一輩子就這樣了、想著一了百了的時候,多讀一讀這兩句話,不要放棄啊,我們一定可以的呀!】
林菱清清脆脆的聲音,像一陣風,吹透了這無望的世界。
無數的時空中,被丈夫毆打得鼻青臉腫的女子、被婆母關進柴房不許吃飯的女子、被繩索拴住手腳被丈夫典當販賣的女子、背負著比自己還高的柴火步履蹣跚走在烈日下的女子、死了丈夫被夫家逼著要要殉節的女子、被嗬斥不許讀書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女子、被硬生生掰斷腳骨的女子……還有許多一輩子都被關在深宅大院裡的女子,她們在無數不同的場景中茫茫然抬起頭來。
那清澈的聲音就像是雷霆響在她們的心頭。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心好似揪成了一團,酸澀沿著喉頭彌漫,熏紅了已經哭乾的眼眶。
【“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滾燙的淚蓄滿了眼眶,又被一雙雙紅腫變形的手趕忙拭去,
【“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
是嗎,原來我們不是牲口、不是賠錢貨、喪門星嗎?
【“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那聲音如風,穿透了群山一座座,終於抵達在聲嘶力竭的哭喊之前。
秦漢唐等較為靠前的時空裡,女子都生活得更為自由一些,雖沒能取得與男人相同的地位,但能夠看到的女子看完那《出嫁女》的片段,都大為震驚,不敢想象日後的女孩兒竟落得這樣的下場!紛紛叱罵,有才能的不乏寫文寫詩批判這件事,沒能力的便告誡自家的男丁們,休想如仙跡所言一般擺布她們!
否則她們立刻就回稟父母,改嫁!或是告上官府,叫法吏狠狠收拾一頓!
不知多少丈夫被揪著耳朵回了家,又不是多少父親兄長在母親嫂子的冷眼裡睡了書房,也有不乏識文斷字的女孩兒,細細咀嚼這幾句話,藏如心中,反複地思量著,似乎每讀一遍,便將一顆種子深埋在了心裡。
唯獨被罵得切中正心的,便是宋元明了。
文人士大夫們都眉頭緊鎖,對仙跡的言論十分不滿,甚至認為妖言惑眾,要教壞女人不守規矩,激烈的反對之聲傳遍街頭巷尾,但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仙跡中提到的那些習俗,的確是不合理,有些駭人聽聞了。
“又不是家家戶戶如此,仙跡以偏概全!”
“那出嫁女的嫂子偷人,難不成還打不得了?”
“男女有彆,女人本來就另開一桌,男男女女混著像什麼?”
於是街頭巷尾都在吵這件事,有人說對有人說不對,還有吵得急了眼,打起來的,但這些吵鬨,又如何不是一件好事?以往,又有誰會為女人的事,如此大動乾戈地吵呢?
清,雍正帝聽完後,沉默了片刻,隻是悠悠地歎了口氣:“這番話必將助長不知多少女子的野心,又要惹得天下生出動蕩了。”
這仙跡有時的確給他惹了些麻煩,不過女子嘛,能造成的麻煩也有限,何況滿洲的舊俗一向重視“女親”,祖母和婆婆的地位最高,旗人家裡的姑奶奶們一向也不纏足、不閉門,尤其沒出閣的“姑奶奶”,在家裡說一不二,而且大多還參與打理家中財產、店鋪、田地等家務大事,權威不在自己的叔父伯父之下。
比起明朝統治者大皺眉頭,清初三位帝王都還算反應不大。
隻不過嫁了人當了“媳婦”,姑奶奶們的身價也就跌了,便不能跟婆婆、姑奶奶們一塊兒吃飯了,得站著伺候用膳。但也不意味著,滿人家的姑娘嫁了人就成了魚目,媳婦可是要管家的,手握實權,站著伺候不過是孝道。
當爺們的有錯,叫媳婦告到婆婆那裡,爺們也得給媳婦賠不是呢!尤其德才兼備善於管家的媳婦,若是家族裡其他兄弟有分家產、分家等大事,還要被請過去當公證人呢,故而在大清,有許多旗人都是老母親當家。
旗人女孩沒有出閣的,每季還能領“祿米”呢,跟從軍的男丁一樣。
仙跡裡那些瞧著就糟心的,都是漢人家的規矩,雍正帝有時候挺難理解漢人的——當初入關除了反抗較為激烈的幾個地區,明末的文臣有主動為大清開城門的,有頭皮癢帶頭剃頭的,這些人歸降大清挺利索的,怎麼到了女人身上,朝廷下了不知多少道諭令勸止纏足,都抵死不從?如今大清纏足之風極盛,尤其山東、直隸、河南、山
西等孔孟之道最興盛的地方,纏足觀念極深入人心。
“自欺欺人罷了。”雍正冷冷搖頭,“光會欺負女人,不給自家姑娘、額娘尊重,算什麼孝?倒盼著仙跡這番話把他們都打醒了才好。”
雍正帝為滿人家的姑娘為傲,但卻忘了以旗統民的規矩,每個姑娘都得進宮選秀,又何談幸福呢?而他更不知道,到了晚清,受漢女纏足之風的影響,連旗人家的女子也開始纏足了,若是知曉,隻怕會氣得背過氣兒去吧?
他此時正要再下一道不許女子纏足的禁令,提筆沾墨時,就聽林菱一下又接了兩個個電話,一番嗯嗯啊啊謝謝好的好的,一堆說完以後,似乎有點煩惱,和兩個爺爺說:
【幫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