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然是那些腐儒看不慣他造-反,胡亂罵他!
明永樂年間,永樂帝麵皮早已經練出來了,理直氣壯道:“這都是底下的臣子愛戴朕,非要這麼寫,朕早已勸過,他們非是不聽。”頓了頓,又道:“說起來,這也不算胡改瞎改,爹愛我,我也愛爹,史書裡這條沒寫明白,補充完善也實屬正常。”
在場的起居注郎官:“……”
皇爺此等不要臉的話還是不記了吧?
【就這樣,朱棣在京城隨大流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和親爹的棍棒教育,又跟太子哥哥一起到鳳陽體驗過民生,偶爾以小兵身份隨軍出征,朱棣就這樣充實地生活到洪武十三年三月。
這年他已經二十一歲,他帶著老爹給他的五千七百七十人護衛軍士以及一位名為姚廣孝的僧人就藩北平。諸王初封時,朱元璋都會為他們選一名僧人加以輔佐,而朱元璋隨機分給朱棣的這個和尚,咱們可得著重在此畫個記號!先按下不表,後麵再提。】
在這個時空,朱元璋還沒因馬皇後去世而招攬天下高僧,讓他們陪兒子們去藩地為馬皇後誦經薦福,但元朝與明初的和尚都不是簡單的和尚,也不是隻知道吃齋念佛不問世事的人。
為避元朝之亂,元末明初有很多精通儒法、飽讀詩書的漢人出家為僧,以求活路。因此直到明初,這些和尚的學問都很高,這一點,當過和尚的朱元璋十分了解——他此時就已經開始選拔通曉儒學的和尚到禮部參加考試了,學問淵博的還會授予他們官職。
所以為兒子選個和尚老師,也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仙跡提到這個和尚時的口吻……
朱元璋便敏銳地感覺不對勁,眯起眼:“嗯?此人怕不是日後鼓動你造-反的罪魁禍首吧?”
察覺到老爹心情變壞的朱棣趕緊躲到大哥朱標身後去。
他現
在不認識那個和尚,他是無辜的啊!
【朱棣便這樣揮彆了爹娘、大哥與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南京,將與比他更早就藩的秦晉二王一同肩負起戍守邊疆的重任。
這時候因其他弟弟還小,朱元璋時期九-大塞王的格局尚未形成,邊境上戍守邊疆的除了徐達、傅友德、馮勝、藍玉等元勳宿將,暫時隻有秦、晉、燕三王。
當秦晉二王在自家封地為非作歹、折磨百姓的時候,似乎隻有年紀最小、最不受重視的燕王牢牢記住了老爹“歲訓將練兵,周視封疆,作軍器必精良,以固邊圍。”的諭令。
他將全部的才略與努力都揮灑在這一片自古多俠士的燕地上,如饑似渴地學習各位開國大將的戰術打法,幾乎不間斷地用兵鋒與鮮血打磨自己的意誌,飛快地成長了起來。
當秦王朱樉在陝西大興土木、興建亭台享樂時;而朱棣正隨傅友德、趙庸、曹興等大將揮師出古北口,這是朱元璋第一次允許他正式參與北征的軍事活動。
這一戰,晉王、還有比朱棣晚兩年就藩青州的弟弟齊王也參戰了,本應挑大梁的晉王卻未與敵相遇,不戰而還;而齊王年紀輕,率兵馬聽從朱棣節製,因此這一戰,也是朱棣正式進入朱元璋視野的一戰,讓遠在京城的老爹刮目相看。
他以投降的蒙古人晃忽兒為向導,深人北方,直抵乃兒不花所駐地邇都。當時天降大雪,有的將領畏雪欲止。朱棣卻認為乘雪速進可以出奇製勝,於是說服諸將,堅持揮軍進發。
這一點也與後來靖難之役時遙相呼應了——朱棣在人才方麵的運道顯然沒有朱元璋那麼好,他手下的將領大多都才乾平平,總是無法第一時間明了他的戰術思想,每次都需要朱棣循循善誘、諄諄教導才能勉強發揮作用。】
“你們兩個畜生,日後到了封地怕不是整日魚肉百姓,才會招致仙跡如此痛罵!”朱元璋一邊狠狠鞭打朱樉、朱棡,一邊分外無語:如此聽起來,老四麾下並沒有什麼將才,他更不能理解老四是怎麼打下南京的了,該不會是搞暗殺吧?
朱棣:“……”他怎麼那麼慘?
【到達迄都後,他先派指揮觀童去勸降,繼之以兵,用武力加懷柔的辦法使乃兒不花投降。於是沒有造成很大的損失,便“悉收其部落及馬駝牛羊而還”,這種武力加懷柔的
辦法,後來也成為朱棣即位後對邊疆各族的主要控製策略:先用大棒子掄暈,再塞個大棗。
這次出征,對朱棣地位的變化是極為有利的。朱元璋見到捷報時,高興地對群臣說“清沙漠者,燕王也。聯無北顧之優矣重”並派人運鈔一百萬錠賜朱棣。
朱棣則一分錢沒留,把這些賞鈔全部賞給了有功的將士。
雖然朱元璋的寶鈔如廢紙,也值不得什麼錢,但蚊子腿也是肉,尤其這份願意與將士同生共死、共富貴的心,還是很寶貴的。
而與朱棣同時出師北征的晉王,早在出師前,便得到了朱元璋賞賜的一百萬錠鈔——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朱棣在朱元璋心中分量是不如晉王的,雖然晉王朱棡殘暴,但老朱對這個兒子還是偏愛得很。】
朱元璋先是為不中用的老三一氣,繼而為自己的寶鈔被侮辱大怒:“什麼叫廢紙?那是咱的寶鈔!寶!鈔!可惡!”
朱棣則在朱標身後小聲嘀咕:“大哥,你看,爹還不承認自己偏心,他就是偏心!遇著三哥出門打仗,還不知是勝是負呢,賞錢提前都給好了!”
話音沒落,暴走龍朱元璋兩道噴火的視線已經要掃過來了,朱標趕緊讓他閉嘴:“爹正生氣呢,快彆說了。”
【之後,還是燕王的朱棣每次北征都戰無不勝,打得韃子們嗷嗷直叫,次年四月,朱棣與傅友德等將收捕番將阿失裡,剿捕野人女直;洪武二十九年三月,又擒其首將李林帖木兒等數十人。
咱們現在各民族團結友愛,但大家可彆以為蒙古人很好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內蒙古每年七八月舉辦的那達慕大會,蒙古族的勇士幾乎人人天生便生得高大健壯,一米九、兩米多的人再配上兩百多斤的體重,估計咱們這種小體格上去跟他們摔跤,能被隨手舉起來當飛鏢扔出去。
見此場景,誰膽敢閃擊匈奴啊?
話說回來,朱棣打仗的天賦固然重要,但也唯有殘酷的實戰才能喂養出這樣卓越的將領。
日後哪怕登基為帝,他也時常用自己當年奉父命鎮守北方,臥冰雪、冒寒霜、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的經曆來教育太子和太孫,甚至因當年長期在塞北嚴寒的環境下征戰,他年紀輕輕便身患風濕,久治不愈。這在封建皇帝裡,實在是很難得的。】
這一段,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