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兩個仁宗、神宗就罷了,隻怕隔了好幾輩,不知其姓名也就罷了。但宋太宗趙炅?既然廟號為太宗,隻怕是他的後繼之君啊!
可是趙炅是誰?
他兒子兄弟裡都沒有人叫趙炅啊!
侄子好像也沒有啊!
趙匡胤心下忐忑:難不成他的德昭德芳也如那明朝太子一般早逝?而他兩個弟弟也比他早亡?他壽數竟如此之長嗎?最後竟不得不從
宗室裡選新君?
但他沒了兒子兄弟,還有孫子侄子啊!為何要從其他宗室裡選?
何況,宗室裡有人名曰趙炅麼?
趙光義也想到了這一節,不由麵色蒼白——他活不長久麼?
怎會如此!他身子明明很健壯啊。
“傳大宗正寺正司覲見。”趙匡胤也留意看到了弟弟那慌亂的眼神,決定先叫掌管宗室的官員仔細查一查可有人叫趙炅,如今暫且往下聽,隨後再尋機問仙跡這宋太宗究竟是何人。
【之後,時間便來到了南宋覆滅之際,元軍攻破臨海城,錢氏後裔錢叔瀤背上鐵券南逃,卻不慎落水而亡,鐵券也就不知去向了。結果有一天居然被元朝一個漁夫撈魚的時候撈了出來,錢家的十四世孫錢世珪聽說後花了十斛穀子買了回來。那時候距離錢家丟失鐵券已經過了五、六十年了,沒想到竟然奇跡一般回到了錢家,真是奇事。
在元朝時期,元朝為了削弱各族反抗之風,維護其蒙古特權,便對華夏九州行“人種”之分,以便分而治之。元朝將天下之民按照征服或歸順時間先後,劃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個高到賤的等級,每一等級享有不同的權利和地位,而原屬南宋統治地域的江南人民因抵抗元軍最為激烈、時間最長,所以被定為最低一等的南人,處處受到歧視與壓製,出仕為官無比艱難。
因而在元朝一代,錢氏被世人稱讚不忘故朝舊主,棄政隱居,他們大多潛心從事文教與商賈之事中,這丹書鐵券也就跟著隱藏深山,算起來,從唐昭宗頒發給錢氏已經曆了三個朝代,雖一直被錢家珍藏,卻從沒有用武之地。】
清雍正年間,雍正聽到此處卻難得冷冷一笑,半晌,隻嘲諷道:“不忘故朝舊主?倒也說得不錯。”他沒再多說什麼,坐在下首旁觀仙跡的張廷玉卻了然地微微垂下眼眸:都說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但當年那嫌棄水太涼、說頭皮癢癢便率先出去剃發的錢謙益也是吳越錢氏。[注]
這對大清而言是個表率,故而當初清廷褒獎錢謙益受其禮部侍郎的官職。
不過令雍正不快的是,錢謙益若是頑抗到底,與他那兩個好友河南巡撫越其傑、河南參政兵巡道袁樞一般俱誓不仕清相繼絕食而死,也算為前明儘忠,雖頑固不化,但也能叫人讚歎是根硬骨頭。
若是錢謙益一心降了大清,日後能一心忠於大清,也算條漢子,當時害怕豫親王多鐸發瘋“揚州十日屠”的漢人又不僅是錢謙益一人,多少漢人都變節降了,也不缺他一人。
可是他偏偏選擇做那東倒西歪的牆頭草,投降後得了禮部侍郎一職不過半年又辭官歸隱,返回南京,從一開始對大明毫無留戀開城投降,之後又如此懷念大明、詆毀滿清,暗中與鄭成功聯絡,傾儘家產支持反清複明的勢力,可那時候明朝氣數早已儘了,再掙-紮又有何用?
以清流自詡,卻首鼠兩端,也不怪被雍正憎厭、令世人恥笑至今了。
張廷玉雖是漢人,但他也不大瞧得起錢謙益這居心反複的品性。
清朝,乾隆帝也十分厭惡錢謙益,他先前就禁毀了錢謙益的所有著作,還異常毒舌地評價其:“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哪有光?”,認為他的品性比他那妾室柳如是都不如:“既不能舍命,猶假語言文字以自圖掩飾其偷生,冥漠不靈!”
【直到明洪武二年,朱元璋聽說錢家有這麼一份數百年前的鐵券,對此也很好奇,就下旨調閱,錢家第十五代孫錢尚德乖乖上獻,朱元璋捧著那鐵券正看反看,他這人也是個混不吝的直脾氣,他發現這鐵券上的字曆經數百年都還清晰可見,便突發奇想想知道這字刻了多深,於是直接抽出佩刀往上一劃,沒想到直接把鐵券上第一行最後一個“朔”字給刮掉了。
然後又假裝什麼也沒發生地還給了錢家人。】
林菱捧著手機“噗嗤”一聲笑出來,哈哈大笑道:“老朱這家夥明顯就沒有人家大宋的皇帝有禮貌。人家借你看看你還給人家傳家寶破壞了。”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總算從滿腦子“老婆兒子都死了,老四還造-反”的無儘傷痛中走出來了幾分,聽見林菱的嘲笑聲,他有點不自在,但還是強撐著沒事人似的嘀咕了一句:“……誰知道那鐵券那麼不經刮。”
明明鐵做的東西怎麼那麼不經刮!
他當時也沒使多大力氣啊!不就試試嘛。
最後他不是也還給人家了麼,怎麼就不禮貌了。
【不過啊,老朱這一舉動,也算給錢家鐵券上了個防偽標誌,現在這個鐵券被錢家後人獻給了國家,如今珍藏在國家博物館中,大家如果有
去國博參觀的,就可以看到鐵券上數百年前老朱親自劃的那一刀了。】
朱元璋震驚:“錢家人居然舍得把這免死金牌獻出去了?”
然後他又有點不高興:哼,日後的錢家人如此敬愛他們的朝廷,這時候的錢家人怎麼不知道主動把鐵券送給咱老朱?
雖然他也不是很想要。
不就是唐朝的鐵券麼,咱老朱也頒發了不少鐵券,咱才不稀罕。
不過後世朝廷得了這寶貝,為什麼不放在自家內庫珍藏,還建了個什麼博物館,讓人人都能去瞧?不怕被盜賊惦記麼?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錢家出事了!時任建昌知府的錢用勤被查出貪腐之罪,被朱元璋下了大獄,總所周知,在洪武朝千萬不能貪汙,朱元璋砍貪官的腦袋,可是拉著九族一起砍的。
朱元璋製定了一個整肅貪汙的綱領名為《大誥》,另外還寫了一部《醒貪簡要錄》,裡頭規定了允許民間百姓發現官員貪汙上訪;官員貪汙60兩銀子以上斬首。在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先後發起了6次大規模肅貪,共計殺掉15萬貪官。
他為了懲治貪官,還創造了一種新的刑罰:剝皮揎草——將人皮完整剝下來,製成鼓或者填入稻草製成人皮稻草人,立於衙門門口或者當地土地廟的門口,用以警告繼任官員,切勿貪贓枉法。】
此言一出,其他的朝代一下炸了鍋。
那什麼明朝,貪汙竟要誅九族?
什麼!貪汙60兩就要殺頭?
什麼!一共殺了15萬官員??這明朝還有人當官嗎?
什麼!還要剝皮揎草?!
對官員文臣最寬鬆的宋朝臣子幾乎都是渾身一抖。
60兩銀子,都不夠他們逛一次窯子,請一個清倌陪著吟詩作對的。
“這也太酷烈了。”趙匡胤都忍不住捂著胸口,“才60兩銀子,即便貪了又能做什麼呢?便是要懲治貪官、整肅吏治,也不該用如此重典。”
秦朝,嬴政也跟著沉默了好一會兒,他忽然覺著有點委屈,忍了又忍,還是氣不過,重重一錘桌案:“瞧瞧那明朝,那群儒士,憑什麼說朕暴秦?!”
他將來不過隻是燒了點胡說八道的書、殺了四百多個騙他錢財的術士,就罵了他千百年的暴秦!簡直不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