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第六百九十五章 後續
在大周議政最高殿堂,莊嚴、肅穆的含元殿中,禮部尚書錢牧謙、右都禦史程青鬆、長平郡王帶著四百多位大臣三叩九拜,山呼萬歲,擁立吳王登基!
按照禮法程序,此時應當需要太皇太後的懿旨。但現在誰還在乎呢?
人人都知道,那不過是一個象征性的程序而已。
“萬歲萬歲萬萬歲!”
十三站在含元殿的禦座之前,表麵平靜,但內心仍是有些茫然。
這萬歲聲中,似乎一切都變得不真實起來。
楚王兄和朱瞻坤爭了這麼多年的皇位,一個被冤枉後自儘以示清白,另一個因為倒行逆施被自己的師尊斬殺。
這個天下人皆是尊崇和覬覦的至尊之位,就這麼簡單地落到自己手中了嗎?!
有人略感苦澀,想不到這九五之位花落吳王!有人慶幸,自己站隊正確、已得從龍之功。有人平和,這帝位爭奪終於落幕。
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在含元殿中徐徐地消散,餘音鳥鳥!
十三皇子朱瞻垕穿著一身白色的親王服,戴著孝,年歲不大,才十五歲,卻不失儒雅氣度。
他還在適應著劇烈的身份轉化,腦海中,此時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他往日的種種。
從出生開始他就是皇子,但是他們的母親雖然豔冠後宮,但也隻是一時之寵。小九因為活潑,倒是被周帝所寵。
永安十四年,他遇上了這輩子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楊清源。
他和姐姐得父皇恩準,拜楊清源為師,求學於門下。
楊清源教他學問,做人的道理,帶著他們遊曆江湖,感受民生,那是他終生難忘的美好時光!
後來皇兄朱瞻坤弑父上位,在得知這件事後,十三和小九一度想要為父報仇。楊清源起兵的那一晚,楊清源要報血仇、拿帝位,他向著楊清源離去的方向深深一揖,表明自己的態度、立場。
一切就像跑馬燈一樣在十三眼前略過。
不過,朱瞻垕很快就收回了自己的思緒,然後看向下方跪著的群臣。很快投入到了皇帝的角色之中,看了身邊的東廠廠督曹正淳一眼。
曹督主早就準備好了,上前一小步,尖銳的聲音傳遍含元殿。
“眾卿平身。”
朱瞻垕身上的氣度一變,開口道,“朕少不諳事,才疏學淺,以社稷國事累諸卿!”
“臣等願效犬馬之勞!”
隨後朱瞻垕的目光看向文臣首列的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錢牧謙。
“錢先生!”
朱瞻垕沒有稱呼錢牧謙為卿家,他雖然為九五之尊,但年紀遠小於錢牧謙,而且楊清源是十三的師父,而楊清源和錢牧謙又有師徒之名。
天地君親師,雖然君在師前,但天子也要尊師重道。
朱瞻垕的這一稱呼,引得殿內群臣側目,但隨即都理解其中三昧,微微點頭讚同。
“臣在!”錢牧謙聞言出列。
“此次神都之亂,有賴錢先生主持大局,穩定朝野。擢文淵閣大學士錢牧謙為檢校內閣首輔事,主持朝廷政務!待時局穩定後,再行廷推!”
“臣領旨!”錢牧謙領旨的同時,心中也不住讚歎一句,這麼多年眾臣皆沒有發現,這位十三殿下不過虛歲十五,竟有如此氣度和智慧。
朱瞻垕沒有直接任命錢牧謙為內閣首輔,不是他不可以,而是這樣有損天子的權威,也不利於錢牧謙的名聲。
像大九卿、六部侍郎這個級彆的,正常情況下都是會經過廷議的,隻有在緊急情況下才會任命。
比如越州桉發之時,太宗皇帝任命楊清源為大理寺卿,察查此桉。事急從權,也就直接任命了。
雖然現在朱瞻垕沒有直接任命錢牧謙為內閣首輔,但是卻讓他行內閣首輔事,等到朝局穩定,以錢牧謙的人望又有何人能搶這個位置?!
“大行皇帝殯天,當定其諡號與廟號,舉行其葬禮,錢先生為禮部尚書,此事便交給你了!”
錢牧謙聞言道,“臣遵旨。”
隨後閉目微思片刻,睜眼說道,“大行皇帝,得位不正,有弑君亂政之嫌,且冤殺兄弟、功臣,殺戮無辜學子、大儒。微臣以為,當諡‘厲’,廟號熹宗。”
殺戮無辜、暴虐無親、愎狠無禮、扶邪違正曰厲。
昏庸腐朽為熹宗。
這是一個頂級的惡諡了,廟號也是貶斥,表達出了錢牧謙對於朱瞻坤的極度不滿。
錢牧謙是個秉持中庸之道的傳統士大夫,平時做事也不會太過絕對和激烈。
但是在朱瞻坤這個人身上,他表現出了絕對的厭惡和痛恨。
厲這種諡號一般是不會輕易上的。
一般都是新朝給前朝的末代皇帝上的諡號。
但是朱瞻坤登基之後,一直在忙著收權和鞏固自己的勢力。這其實沒什麼問題,傳統皇帝登基後哪個人不是這麼做的?!你隻要後來的文治武功足夠耀眼,照樣是瑕不掩瑜。
但是楊清源沒有給朱瞻坤這個機會,導致朱瞻坤就當了六個月的皇帝。
一般這種情況,後繼者諡號都會給個“殤”帝、好點的給個“懷”帝,短折不成曰殤,慈仁短折曰懷。
但是朱瞻坤還有冤殺有功親王和力挽狂瀾於延益這樣的大“功績”。
於公,朱瞻坤對於大周有害無益,還曾私下裡擊殺文臣。
於私,於延益是錢牧謙摯友,楊清源是錢牧謙最得意的學生。
這種情況下,錢牧謙自然不可能給朱瞻坤好臉色。
如果說楊清源是殺人,那錢牧謙就是誅心,要把他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朱瞻垕點點頭,“錢先生所言甚是。”隨後,朱瞻垕又象征性地詢問左右都禦史,六部尚書、代理尚書的意見。
像右都禦史程青鬆、吏部天官趙艋軻等人早就對於朱瞻坤不滿了,特彆是在於延益這件事情。
一眾大臣也沒有對此事表達異議,朱瞻坤的諡號和廟號,就這麼定下了!
隨後就是第二件事,恢複於延益的名譽。
這也是楊清源起兵的法統所在,他不是要謀逆,他是要為冤死的於延益討一個公道。
一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國之柱石,不該這樣冤死。
“先內閣首輔於延益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先厲帝昏聵殘暴,然朕心實憐其忠。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傅,諡忠肅!”
忠肅雖然是個褒揚的諡號,但相比於文正、文貞、文忠、文烈肯定是有差距的。
而於延益將忠肅帶到了一個不屬於他的高度,一如藍星北宋時期的範文正公。
“程卿家。”
“臣在!”滿頭白發的程青鬆出列道,“這件事情便有你們都察院和大理寺察查,務必將陷害忠良的元凶首惡儘數正法!”
“臣遵旨!”
兩道政令發出,十三從內心彷徨變成了自信,一道道政令經大臣商議後達成。
……
“兵部右侍郎李澄光,暫代兵部尚書事!北境大乾異動,兵部必須保證兵馬調度通暢,糧草供應順利,同時招募兵馬補充前晉陽之戰所折之兵丁。另朕今在此特旨,每戶之中有在冊兵丁者,可免除徭役。”
十三想起了楊清源教過他的知識,在無法給軍人更多經濟和物質保障的情況下,必須要提高其社會地位,給予其應有的榮譽,這樣士兵才會擁護你。
“陛下聖明!”
……
“原刑部尚書曹守正為先厲帝爪牙,冤殺功臣,現命通政司使王華代刑部尚書職,半個月內,刑部要恢複運行,三個月內要肅清曹守正餘毒……”
……
在處理完具體事務之後,便是禮製上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