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 廷推(1 / 2)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第六百九十一章 廷推

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以共相計議,衡量至當,然後報請皇帝,取旨定奪,其有關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謂之廷議;

其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則謂之廷推。

廷推是大周官場的潛規則,是對國家重大議題的討論。

其實就是一種權威性更高的大朝會製度。

大周的高級官員都會經過廷推這個過程,比如楊清源的大理寺卿的位置也走過這個流程。

大周的高層在任職之時一般有三個硬性條件:

一、非翰林出身,不得為大學士。非二甲進士無權參加翰林院考試,不得入翰林院。

二、不曆縣郡府州,不得入閣。不曆基層,如何知朝廷運轉?

三、就是廷推。

若是沒有翰林出身且不經過廷推,僅憑天子心意就上位的官員是很容易被文官集團排擠的。

大周太祖高皇帝在立國之後,改革政治體係,廢除了宰相,改用內閣大學士代替宰相的作用。這使得原本可以製衡君權的相權,被兩閣四殿分成了六份。

沒有宰相,大周文官在麵對君權的時候相比於前朝就會顯得弱勢,所以文官必須抱團取暖。

如果誰背著文官集團去抱皇帝的大腿,會被整個文官集團排擠打壓,不僅官當不成,還會被士林黑到遺臭萬年。

具體可參考藍星上明朝張璁的結局。雖然被嘉靖特旨賜翰林出身,然後又特旨進入內閣。可是聖卷有了,群眾基礎沒有,在官位上幾起幾落。最後嘉靖實在是煩了保他,隻能暗然下台。

群臣推選出數個人選,給天子挑選。一般慣例是得票最高者會得到官職。當然天子的意見才是一錘定音的關鍵。

如,明史之中有載:萬曆二十五年冬,遼東總兵董一元罷,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鬆。

萬曆二十六年,吏部尚書蔡國珍罷免,廷推七人,李戴居末,帝特擢之。

由此可見天子在廷推之中的地位和權力。

但今日不同往日,乃是共議天子人選。

自三代之後,天子之位的傳遞、繼承人的選定,都是至尊聖心獨斷的。

在家天下的封建製中,皇位的繼承既是國事,也是家事。

由眾臣來推舉天子,這尚且是第一次。

廷推的第一步,是由大周的重臣們提出未來皇帝的候選人。

當然其實也沒有多少候選人了!?

而如都察院各州的監察禦史、六科都給事中、國子監祭酒,這些人是沒有提案權的。

吏部侍郎申汝墨率先開口,“各位大人,今時不同往日,共議的乃是未來天子的人選。正所謂天不無二日。下官認為,理當隻選一人,呈報給皇太後,太皇太後。”

現在皇城後宮是個什麼情況,在座的朝廷重臣都心知肚明,九公主朱瓊華暫時代理主持內宮。

太後、太皇太後根本做不了主,實際的掌控者還是楊清源。

同時,廟堂諸公心裡都有數,說是呈報太後,其實是呈報給楊清源。

能夠坐在這裡的大老,沒有蠢人。

但袞袞諸公明知是這樣,還是想要走廷推程序,和楊清源在規則內博弈。

其中被楊清源說服,自然不必多言,無論是有所政治追求還是為了功名利祿,自然會選擇協助楊清源。

而其中反對楊清源者,也是存著隱忍的心思,縱觀史書逆風翻盤者不在少數,比如司馬宣王,被人逼得裝瘋賣傻,灑落湯藥,最後還是還不是奪了曹魏江山。

而且反對者即便再不滿,也沒有用,楊清源這個時候願意坐下來和他們談,其實是給朝中的大老台階下。

就算朝中眾臣不想和楊清源的談,又能如何?!楊清源手握十五萬禦林軍兵權,他們連掀桌子的能力都沒有。

錢牧謙看了自己的大弟子一眼,申汝墨曾經是他大弟子,但是現在卻站在了他的對立麵上,實在是令人歎息。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即便錢牧謙是申汝墨的師父,也不能阻止他的選擇,隻能在道德層麵譴責一下申汝墨。

對於此刻申汝墨的發言,錢牧謙沒有反駁,而是點頭道:“此是正理。”

這句話肯定,讓錢牧謙的聲望再盛一分。

原本朝中不少人擔心,錢牧謙是楊清源的座師,天地君親師,二人若是相互勾連,沆瀣一氣,那這結果豈不是任由楊清源擺弄?!

現在錢牧謙的回答,在不明所以的人眼中,反倒是中立的表現。

若是選數個人上去,萬一被楊清源的控製的太皇太後隻選吳王朱瞻坤,這廷推豈不是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嗎?!

群臣隨即附和,隻廷推一個新君人選的基調就此定下。

隨後,右僉都禦史陳進儒適時開口道,“那下官拋磚引玉,下官推舉魏王朱瞻均,魏王殿下為天子嫡子,天資聰穎,年少老成,再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待他登基之後,必然會效彷先太宗文皇帝,成為一代賢明之主。”

刑部右侍郎和戶部左侍郎等人都已經目光交流了一番,他們是原朱瞻坤一黨,現在自然要抱團。

一旦吳王登基,那就有他們好受的了。

就在其餘太子一黨要附和之時,有人開口了,是宗室的第二人物,鐵膽神侯,長平郡王朱無視。

“哎,有一件事,本來還沒來得及告訴諸位,昨夜楊侯清君側之時,潰兵逃散,經臨淮老王爺確認,魏王殿下,已經罹難。”

眾人聞言皆是為之一驚,先太宗文皇帝嫡子有三,現在一個不剩了。

原本太宗嫡子死於潰兵應該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但是現在楊清源連皇帝都殺了,一個皇子,眾臣感覺自己好像也能夠接受啊!

當然也有人跳出來要求嚴懲凶手,但是沒人知道凶手是誰!他們想把責任推給楊清源,但楊清源身上已經背負了一個弑君之名,虱子多了不怕咬。

錢牧謙和程青鬆等寥寥數人是知道實情的,魏王殿下人沒死,被楊清源送出了神都,送往武當山上。

但是他在宗室之中的玉牒已經被老宗正銷毀,即便魏王朱瞻均出現在人前,也就是一個和魏王長得比較像的人。

在社會屬性上,魏王已經死了。

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這就是社會性死亡。

含元殿中一陣嘈雜之聲,左僉都禦史李尋歡隨即出言道,“肅靜!”

好巧不巧,殿外此刻也響起了新科狀元宋問嚴帶人的請願之聲。

“諸位大人,皆是國之重臣,受大周皇恩已久,當明察秋毫,不可令我朝有篡位之事!”

話說,,換源app,.huanyuanapp. 版。】

宋問嚴確實是赤誠君子,到現在繼續在堅持。

錢牧謙身為此刻廷議的主持者,自然不可能讓這種情況繼續。遂命禦史斥責殿外眾臣。

隨後錢牧謙環視含元殿內,“廷議之時,無關人等不得乾擾廷議進行,不得議論與廷議無關之時,否則逐出宮去。”

錢牧謙將聲浪壓下去後,說道:“本官推舉蜀王朱瞻理。蜀王為太宗第四子,為諸王之長。以禮法而言,理當繼位。”

眾人對於這個提議表示不以為然,雖然按長幼有序之道應當是蜀王,但蜀王朱瞻理因為早已成年,多年前便前往蜀中就藩,等到討論出結果,然後再去傳召蜀王,蜀王再從蜀地入神都,這一晃就是大半個月過去了。

大周難道還能大半個月沒有皇帝嗎?!

錢牧謙的提議正確,但沒有意義。

通政司使,文淵閣學士王華順勢出列道:“下官推舉宋王朱瞻塤。蜀王年紀雖長,然而其出身低下,其母不過為太宗側嬪,而且蜀王中人之資,學問稀鬆,恐非人君之相。”

王華難得毒舌了一次,要是被蜀王知道王華如此評價估計會氣暈在自己的王府上。

雖然我知道我自己不太行,但也不用這樣評價吧!

王華當然不是無緣無故去毒舌一位皇子的,他話的重點在蜀王之母為側嬪。

這句話的目的,不是為了貶低蜀王,而是引出十三的位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