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 悲哀的擦腳布(1 / 2)

奮鬥在沙俄 馬口鐵 3194 字 1個月前

奧爾洛夫伯爵對英法奧三國的雙重標準很是不滿意。想想也是,他們對俄國就是極其苛刻,哪怕是俄國願意在合約上承諾放棄在黑海以及巴爾乾地區進行擴張他們都不願意,比如英國人口口聲聲說俄國的承諾一文不值,必須是實打實地消除軍事存在才能算數。

可是吧,輪到土耳其解決民族和宗教問題的時候,這幫人就極其大方,土耳其人連條約都不願意簽,僅僅發布了個廣告貼式的所謂詔書就算是落實承諾。

如此大的雙重標準奧爾洛夫伯爵要是答應了,那回到聖彼得堡之後亞曆山大二世絕對饒不了他。

所以他的態度是極其強硬,如果和會上不談土耳其的改革問題,不能徹底地落實對東正教徒的保護,那他絕不會在條約上簽字。

如此一來,想要早點結束戰爭的法國人自然就給土耳其施加了極大的外交壓力,甚至威脅土耳其說法國可能單方麵同俄國達成停戰協議,甚至不排除單方麵從克裡米亞撤軍。

土耳其人頓時感到壓力山大,原因非常簡單,這場克裡米亞戰爭彆看英國人好像一直喊打喊殺好像要將俄國大切八塊似的,但實際上英軍並不是戰場上的主力。

真正的主力是法國人,如果法國人退出,光靠那點兒英軍恐怕真的奈何不了俄軍。所以法國的態度對土耳其來說非常關鍵,如果不想事情橫生波折那最好還是伺候好法國老爺們才好。

於是乎隨著法國和土耳其一連串的扯皮後,土耳其人不得不做出讓步,當然法國也給了一定的承諾,這樣就搞出了一個折中方案:

土耳其將同西方各國共同簽署一個國際宣言,強調維護奧斯曼帝國內基督徒權利的重要性,另外按照俄國人代表希臘提出的要求,也就是恢複耶路撒冷聖墓教堂和聖誕教堂的原狀。

後麵那條其實對俄國或者說對死掉的尼古拉一世才有關鍵性的意義,因為這場戰爭的導火索就是東正教徒和天主教徒關於這兩座教堂主導權的糾紛。

法國和土耳其承諾恢複原狀至少讓俄國人麵子上有了交代,至少可以對內宣傳說我們不是戰敗被迫簽城下之盟,而是通過合理的抗爭為東正教兄弟爭取到了合法權益。

實際上後來當和平協定昭告眾人的那一天,果不其然亞曆山大二世就公開宣城感謝上天實現了“戰爭原本最核心的目標俄羅斯人!你們的努力和犧牲沒有白費!”

當然這種東西就是哄鬼的,隻要智力正常就知道這不過是遮羞布,實際上原本俄國連這塊遮羞布都差點沒有,差點就在全歐洲麵前被公開處刑了!

原因是這樣的,雖然法國讚成寬容對待俄國儘快實現和平,不建議在巴爾乾問題上把俄國逼得太急,但是法國佬也是一肚子壞水,他們的意思是巴爾乾問題就劃劃水算了,但是其他問題上就不能隨便劃水了,必須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