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傳說中的神器(1 / 2)

第二百七十八章 傳說中的神器

美國,51區基地。

擺滿了各種先進儀器的實驗室裡,十幾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科學家正在緊張的忙碌著,一項項數據不斷的被核對,一台台儀器不斷的被調試,除了必要的工作交流,沒有任何人發出一點多餘的聲音,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當前的工作中,因為他們都清楚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這很可能就是揭開這台神秘機器人核心秘密的關鍵之所在!

“電壓正常。”

“數據傳輸正常。”

“最後一次自檢,我需要做到萬無一失!”

長長的籲了口氣,威爾博士一邊壓抑著內心的激動與緊張,一邊卻又忍不住再次看了一眼被擺放在實驗室中心工作台上的那塊小小的黑匣子,即便是從不相信上帝的他,也不禁在心中暗暗祈禱,這次的嘗試能夠成功。

這是什麼樣的技術啊?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再加上這些天來的不斷測試所得出的結果,他是絕對無法相信這個小小的黑匣子,也就是機器人的硬件存儲器的容量,居然達到了一千G以上,在得出這個結果之時,他和他的同事們甚至都認為測試的數據出了問題,直到反複的核對和計算之後,才確定了這一結果是真實可信的……事實上,因為硬盤絕大部分都已經損壞,所以實際上它的容量很可能還要超過這個數字。

一千G,這是什麼概念?

就在去年,也就是190年,世界最大的計算機公司IBM剛剛推出了一種全新的‘薄膜’磁頭技術,並在這種技術的基礎上成功的製造出了人類第一塊容量超過1G的硬盤:被稱為‘IBM330直連存儲設備’的硬盤容量為2.5GB,然後他們利用八塊這樣的硬盤組建了一套堪稱是全世界最強的超級存儲係統,總容量達到了驚人的20GB。

20G對比1000G,雖然差距是有點大,但似乎也沒什麼令人驚訝的,不是嗎?畢竟這本身就是一台遠遠超出了人類科技水平的機器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差距,反倒讓人懷疑了。

但是,如果讓你知道,這個20G的超級存儲係統,它的重量居然達到了2噸,你還會覺得這種差距是可以理解的嗎?眼前的這個容量超過了1000GB的硬盤的重量是多少?應該還不到一公斤?而且在這其中,大部分的重量實際上都隻是為了保護它的核心而存在的金屬外殼,這是什麼概念?

隻要簡單的計算一下就不難發現兩者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就算是按照一公斤的重量來計算,哪怕隻是采取最簡單的堆砌的方式,以兩噸的重量為標準的話,也意味著這種存儲技術的容量完全可以達到甚至超過兩百萬GB。

這就是技術的差距!它大得讓人絕望,但同樣也讓人向往。

不過,威爾最關心的卻並不是這種技術本身,他現在最想知道的就是這台機器人的硬盤裡,究竟保存著什麼樣的內容?是什麼樣的程序和係統才會需要如此龐大的存儲空間?這台機器人,它究竟隻是一台僵硬的,隻會依照事先設定好的程序運行的機器,還是一台已經具備了基本智能與思考分析能力的人工智能體?它的程序是如何編寫的?那複雜的判斷和數據處理又是依據的何種邏輯?

當然,在這其中,還有軍方和情報部門最關心的:它究竟來自何方?又擔負著什麼樣的使命?在那間工廠裡,它在與誰戰鬥?怎麼樣才能找到或是聯係上它的主人?

這些秘密能否被揭開,就全看今天的實驗是否能恢複,以及能恢複多少損壞的硬盤中那些寶貴的數據了。

隨著最後一次自檢的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宣告就緒,威爾博士也終於下令,將硬盤的數據線與基地的超算相連,開始正式的讀取硬盤中殘存的數據,並試圖對它們進行分析,解讀。

這個工作聽起來似乎簡單,但實際上,難度卻大得超乎想像:要知道,即便是硬盤中的數據沒有加密,也沒有損壞,它的容量相對於基地的超算而言,也依然太過龐大了:一千GB,如果換算成文字,恐怕把全世界所有的書籍都錄進去都足足以餘,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即便是采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也難保它不會當機。

幸運,或者說不幸的是,硬盤的絕大部分數據都已經自毀了,所以真正需要和能夠處理的數據量就小了很多,也虧得是這硬盤的自毀係統似乎是在攻擊中受到影響,才沒有徹底的將硬盤從物理上銷毀,讓現在的恢複工作有了嘗試的可能,否則,若是麵對一堆被燒焦的焦碳,恐怕就連上帝都無法弄清這裡麵究竟保存著什麼樣的數據了。

所有人靜靜等待著,同時,操作人員也密切的注意著計算機的運行情況。

一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即便實驗室裡的冷氣已經開到了最大,專家們的額上依然滲出了絲絲的冷汗。

“運算量達到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了……機器正在過熱。”

“繼續!”

“百分之九十了!溫度已經超過危險值,需要馬上停止!”

“不!繼續!”

“再不停機,超算會燒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