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萬萬沒想到,位於深宮之中的皇帝,居然能知曉海外之事,而且已經有了危機感。
這實在是與他不謀而合啊,他對於西方的先進科學理念,以及技術研究學習了二十幾年,他何嘗沒有危機感?
當年神宗皇帝能讓他去通州編練新軍,正是他極力推崇,並且講解自己苦學多年的總結,才得到這麼一個機會。
可即使如此,他也是困難重重,每走一步都極為艱難。
沒過多久神宗皇帝就駕崩而去,他失去了最後一點支持,在朝臣們如狼似虎的打壓下。
他編練的新軍,根本沒有足夠的錢糧以及資源,去彷製西洋人的火器大炮。
現在陛下專門召見於他,並且談論此事,想來自己的所想所願,將要成為事實了。
“陛下能想到此處,臣心甚慰,更是萬民之幸也。”
“我大明雖稱他們為夷人,可也不得不承認,西洋人並不是未開花的蠻夷,實際上,他們有許多地方要強過大明。”
朱由校對此也是非常讚同的。
就以整個世界的發展角度來看,現在的大明,確實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不過也就是稍稍的落後而已,想要趕超西方國家,並不是什麼難事。
不過徐光啟能有這樣的認知,實在是難得,這樣的也不免誇讚了他一句道:
“輔臣能有此見識和自知之明,遠強於那些腐朽老儒。”
自入天主教,拜利瑪竇為師至今,徐光啟可以說遭受了無數冷眼的和嘲諷。
想不到能在這個年紀,得以獲得當今皇帝的理解承認,徐光啟頓時感覺這麼多年的堅持還是非常值得的。
“陛下繆讚,臣不敢當也,不過是機緣巧合之下,臣對這些也有著濃厚興趣,故而花心思去研究學習。”
朱由校有時都在想,徐光啟這個大牛,把他放在內閣處理國事政務是不是放錯位置了。
他可是頂級的技術人才,還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外交官。
可想了想後,朱由校覺得還是應該把他放在內閣。
朝廷的大腦,不能隻有政治和軍事人才,還是要有真正懂技術的人才才行,儘管限製了他的發揮和才能。
“臣鬥膽問一句,陛下是要打算在我朝,推行西洋人之文化科學?”
朱由校感覺到很突然,想都沒想,斬釘截鐵的拒絕了。
科學這玩意,還是等以後時機到了,時代發展成熟了再說吧。
在封建王朝搞這一套,無異於自掘墳路。
他可不想學俄國皇帝那樣,帶頭搞革命,最後還落個人頭落地的下場。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封建王朝是最為合適的,他不可能去逆天而行。
隻要能改變大明被李自成滅亡,滿清入主中原的曆史,朱由校就算是成功了,沒有白來一趟。
至於其他的,他可不管這麼多,正所謂時也,命也。
“不,朕召你來,就隻是為海軍一事兒而已,不要去管其他。”
“你隻需按照朕的要求,為朕尋找那些,懂得海戰、精通火器大炮運用之人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