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古人其實挺傻的(1 / 2)

漢鄉 孑與2 5401 字 1個月前

第十二章古人其實挺傻的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始皇帝二十八年,皇帝巡泰山,召集齊魯之地的儒生七十有二,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

然儒生們各抒己見,雖有陰陽家鄒衍敬獻《五德終始說》為憑借,依舊不能說服儒生承認始皇帝便是天之子。

於是,始皇帝就斥退儒生,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

頌辭稱,“皇帝臨位,作製明法,臣下修飭。

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

從臣思跡,本原事業,隻頌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這便是著名的秦皇碑。

始皇帝逝去之後,二世皇帝胡亥於二世元年冬巡,再次登臨泰山,這一次,胡亥廣招天下名士,也想在泰山封禪,隻可惜此時天下已經人心惶惶,無人應召。

因此,二世皇帝隻好在空餘的一麵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當做遊記。

封禪泰山,乃是帝王功業的巔峰,無數有誌於此的帝王,無不在追求泰山封禪,勒石刻功以傳後世。

始皇帝用儒生泰山封禪不成,懷恨在心,回到鹹陽之後,丞相李斯趁機進讒言,始皇帝一怒之下才有了廢書坑儒之舉,讓原本鼎盛的儒家,頓時進入了人人喊打的局麵。

董仲舒可不是那些腦袋隻有一根筋的齊魯儒生,當皇帝流露出要泰山封禪的念頭,他就已經開始引經據典的為劉徹尋找泰山封禪的理論支持。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

何?

教告之義也。

始受命之時,改製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董仲舒將這一段話刻在木牘上呈給了劉徹。

字體並非隸書,而是精致美麗的小篆,這與李斯為秦二世皇帝所刻的碑文為同一文字。

劉徹看完了這些文字,手在木牘上摩挲良久,最終歎口氣道:“相傳,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蔡丘,而欲封禪。

管仲曰:古者封禪泰山禪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伏羲封泰山,神農封泰山,炎帝封泰山,黃帝封泰山,顓頊封泰山,帝嚳封泰山,堯封泰山,舜封泰山,禹封泰山,湯封泰山,周成王封泰山,這都是天子有大功於天下,才能做的事,你如何做呢?

朕以為管仲的這句話也適用於朕。”

董仲舒大吃一驚,連忙進言道:“陛下擊敗匈奴,讓匈奴倉惶北逃,胡馬至今不敢過長城一步,此乃天大的功德,如何不能泰山封禪呢?

而古人說話多有不實之處,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這些帝王封禪泰山時間太過久遠,難以辨查,或許會有此事,然則,隻是吾輩臆測。

既然始皇帝能夠封禪泰山,陛下功業當與始皇帝同,封禪泰山勢在必行啊。”

劉徹擺擺手道:“霍去病有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一介臣子都能出此豪言,朕為何不能呢。

再等等吧,此事再議。”

董仲舒焦急的道:“霍氏長子如今已然八歲了……”

劉徹笑著擺擺手道:“那是朕要他娶親,算不得違背諾言,此事再議,愛卿退下吧。”

還以為這是皇帝以退為進的策略,需要臣子再三勸進,皇帝才會接受。

董仲舒腦海中已經迅速成文還想再次勸皇帝泰山封禪,卻見皇帝神色堅定,似乎真的下定了主意,就喟歎一聲,施禮退出,他覺得這件事有必要找雲琅好好地商議一下。

劉徹站起身,再次看看手中的寫滿字的木牘,來到窗前瞅著窗外層層疊疊的荷葉,以及正在盛開的荷花,搖搖頭,自言自語的道:“連奏章都會弄錯的皇帝有資格泰山封禪?”

“當然有資格,就衝著陛下這些天宵衣旰食的重新審閱自己批閱過的奏章這一條,陛下就有資格去泰山封禪,與古先賢並立於天地間。”

能在這種時候靠近劉徹的人,也隻有阿嬌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