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伯約不斷的引進一些西洲和花旗洲學者以科學家,道末覺得有這是一件好事兒。
如果有更多的外國學者和科學家以及各行各業的頂級精英,能夠來黛青的毓慶宮皇學館授課,那麼載汲就可以學到更多新的知識。甚至於,可以創造機會去其他國家遊學。
出國遊學這種事情,如果是a位麵的曆史,當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b位麵,這一切隻需要靜待水到渠成。
畢竟,b位麵的曆史一直都在按著馬小偉的計劃完美進行著。
道末於是開始向翁同龢提出建議,希望能夠把留學花旗國幼童的事務與皇學館開展合作。按照道末的想法可以讓留學花旗國幼童,選修皇學館課程的“函授”課程,雙科結業後可獲得“賜同伴讀”的身份。而皇學館的學生中,也可以選擇一些勇於開拓的宗親貴胄子弟,或親赴花旗留學,或花旗老師來黛青授課,又或者采用函授等靈活模式學習花旗國的知識。從而實現黛青頂層人才具備多元文化素養的基礎。
說到留花旗幼童,這還真是光統一朝的一件重大事件。
所謂留花旗幼童,指的是自共治十一年到光統元年,也就是光元1872年至1875年這段時間裡,黛青朝廷發起的一次大規模朝廷官派黛青學生赴花旗國留學行動。
這行動是由擁有黛青-花旗雙重國籍的廣粵名人容光照建議發起,由曾國藩、李鴻章聯名上奏提議,經黛青朝廷長時間認真考察分析後,正式發起的。曾、李在奏折中稱此舉為“炛廈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
曾、李,認為,西洲技術遠超黛青是不爭的事實,逃避這一客觀現實,盲目關門自大的結果不僅無益於黛青的複興,反而會使黛青陷入永遠的沉淪之中國。而西洲超越黛青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絕非僅限於“船堅炮利”這種表麵強大。而是以西洲幾千年文明為根基的,如果不真正深入其文明之中,絕不可能僅憑購買一些西洲設備或者讀幾本西洲的書籍就能夠真正全麵掌握得了解。
因此,曾、李建議,除了重視西洲列強的先進技術,聘請外國學者來黛青學校授課,也應該“選派黛青聰穎靈秀子弟”親赴海外留學。通過親身融入其社會深層,獲取最真實準確的西洲文明精髓。他們具體的規劃是先於各省選擇年齡在十至十五歲左右的幼童,每年選派三十名,分四年共派出一百二十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留學十五年,學成之後再分批回國。
按照計劃,這些幼童回國之時,年齡剛好是三十歲上下,“年富力強,正可及時報效國家”。
建議一經提出,立即引起兩宮重視,並將此事交朝廷百官商議,幾經討論,終於批準建議,並做出詳細的規定。
規定包括
一、選擇花旗國為留學的地點。
二、由容閎負責聯絡接受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