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西人要大力發展和普及電報,主要是因為這種通信方式相對於紙質實物書信模式,具有速度快、安全穩定、保密性強等特點。
然而,黛青對這種技術是不太接受的,反正最頂層的兩宮是極力反對電報的。
甚至在左宗棠和李鴻章聯名奏請開通電報,還是被拒絕了。
於是李鴻章就開始在自己有能力控製的一些地方推行電報,比如作為李鴻章的辦公中心的翔津就很早通了電報。
可是現在,經過部分修繕,慈寧宮、儲秀宮和毓慶宮都裝上了電燈,兩宮感覺這個“發光的茄子”彆提多提氣了,興奮之餘,兩宮居然主動提出要在宮裡也裝上電報。
最早黛青隻有洋人在滬上一地安裝並使用電報,黛青其他地方都是沒有的。而為了交流方便,洋人在多次提出將黛青各大城市都鋪滿鐵路的同時,也同樣多次提出在黛青各地都安裝上電線,用來收發電報。
結果,一向開明接受西洲技術文化的恭親王奕欣卻以“我黛青並非不知鐵路、電報之利,然而,此器若不能為我黛青所掌握,建之何益於我黛青?若無益於我人黛青,何必建之?”總之,拒絕了。
奕欣作為皇室頂端權力核心之中最開明者,尚且對鐵路、電報表示拒絕,就更勿論其他他人了。大多數人根本不明白鐵路、電報是怎麼回事兒呢。當然,奕欣拒絕鐵路、電報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不重視,相反是因為太重視。奕欣覺得,如此重器,要麼不建,要建就必須掌握在黛青自己的手中,如果交給洋人,那麼黛青以後肯定會處處受洋人所製,再想翻身就難了。
而現在,兩宮像鬨著玩似的,當個新鮮事物的把電報一事提出來,所有人都是滿心歡喜的。
因為現在如果開電報,那的的確確是可以做到黛青自己完全掌握的。
不僅電報,電話、留聲機、電影,這些新鮮的東西都被列入紫禁城修繕過程中需要添的新設備。雖然這裡很多東西並不是黛青自己完全掌握的,但是那都不是“國之重器”。
現在的兩宮,因為居住環境的變化,而導致了身心上的健康,所以她們現在對於新鮮事物就像小孩子一樣的好奇和喜歡,根本沒有排斥的想法了。
這可是讓李鴻章很高興,因為在電報方麵,他幾乎已經稱得上是專家了。
由於宮廷的排斥,原本黛青隻有滬上使用電報,後來因為戰事的需要,作為淮軍領袖的李鴻章開始在自己掌握的地盤裡開始推廣使用電報。他這個事做得非常理直氣壯,因為所有人都很清楚“兵貴神速”的意義。要想打好仗,那就得用速度最快、操作最穩定、保密最安全的方式,電報相比黛青原本使用的實物書信快馬傳遞等方法,在這幾個關鍵層麵,簡直強太多了。
而且,隨著李鴻章地位不斷上升,電報也也逐漸普及,一開始還是在海裡布線,後來終於在陸地上也開通。
李鴻章甚至剛剛在翔津創辦了電報局。
所以,除了京師之外,整個南土和北土的東部沿海地帶,都已經被電報布滿了。
從技術方麵,隻要兩宮開個口,李鴻章就可以迅速把電報布滿整個黛青的主要城市。
這不僅是極大的功勞,也是極大的財富,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黛青電報可就全都掌握在他淮軍一係的手中。
把整個黛青的電報掌握在自己一係的手中,那意義可太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