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普通大臣,這裡其實根本沒有他們發言的機會,因為說到底這是皇室的家事。
所以,在毓慶宮的惇本殿的西配殿內,兩宮居中正坐,四王則分列兩邊側坐,一幫原本在這裡辦公的上書房師傅們卻都離開本位在在下方侍立“候旨”。
在簡單交流過後,大家共識已經達成,差的就是個說得通的名義了。
奕欣先說“皇學當然可以擴大,。但是一下子放進這麼多孩子,怎麼篩選,怎麼管理,那還真是個問題以前也沒有這麼乾過。沒什麼經驗可循啊。”
“咱們黛青沒有經驗,可以參考洋人的規矩嘛,外麵都在‘洋務’宮裡也不妨‘洋務’一下。”奕誴說道。
“那洋人的皇室又是怎麼辦學的呢?招一大幫人都進到宮裡嗎?”奕譞問道。
“這咱們哪兒知道啊,問問他們。”奕譓一指站著的一排上書房師傅說道。
奕欣看了看,李伯約也站在其中,便說“李伯約,你們吉利國的皇子是怎麼讀書的啊?”
李伯約早就知道今天肯定少不了要問到他的,因此也是做足了功課,果然第一個就問到了自己。當下出列,向前欠身,施了個三十度的鞠躬禮,然後答道“感謝親王殿下對我的信任。不過我雖然生於吉利國,但我的父兄都隻是世襲子爵,並非高級貴族。所以對於皇室的受教育情況我並不是了解得很直觀,僅限於一般的知識。
但是親王殿下既然問起,那麼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十五世紀,當時的國王享利八世為了教育他的王太子愛德華而建立了第一所宮廷學校。而擔任老師的都是當時的飽學之士。王太子的學習科目包括古籍經典、吉利語、蘭西語、大利語、數學,以及係統神學。
到了十八世紀,吉利國開始效法蘭西國的皇室教育模式,喬治三世陛下的王子們分彆被送進了愛丁保、牛津、劍橋等高等大學進行學習。當然,他們並沒有在任何一所大學畢業,因為他們認為參加畢業考試是不必要的。
而當今吉利女王兼印度女皇維多利亞陛下,是喬治三世陛下的孫女,肯特公爵的女兒。但是肯特公爵在她還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因此她隨從其母利時國公主回到利時國,在其舅父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的監護下接受教育。利奧波德一世是意誌帝國所屬的薩克森王國的王子,他曾經先後娶過吉利國和蘭西國的公主為妻,還曾經在羅斯國的軍隊中服役。因此對於教育,他有一套自己的理念,這也體現在他為年幼的女王所設計的獨特的教育模式。
那是一套融合了意誌國、蘭西國和羅斯國的各種特色的綜合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特點是,標準化。
簡而言之,就是這位舅舅國王製定了一套學習成績的考評標準,每個科目都會有多種考評方式,但是所有的方式最後都會整合成一個固定的分數成績。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做對多少題就得多少分。當一個科目達到一定的分數時,就算及格了,否則就是不及格就要受到批評、責任甚至處罰。而當成績達到一個較高的分數時,就視為優秀,優秀要得到表揚和獎勵。所有的科目都是這樣計算的,然後還要計算總成績和平均成績。
而且,不僅是這樣管理孩子,也是這樣的管理老師。據說這套東西是他在意誌國當王子和在羅斯國當少尉時的經驗心得。
這套方法給女王打下了很深的嚴格和律的思想基礎,使她日後登基為王時,可以用一種數字量化的方式來考評整個帝國。這非常有用,事實上當今女王治下的吉利聯合王國是有史以來最強盛的時期。
然而同時,女王的老師們卻大多是一些所謂的自由主義者,他們推崇每個人有個性和自由。或許這是一種補償的機製吧。嚴格的遵守外在紀律的同時,內在卻保持了個性的自由。……”
李伯約細細的講述著吉利國王室曆代的教育模式,尤其對於當今女王及其子女的教育最為詳細。
他倒是夠認真的了,可是上麵聽的幾位,都快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