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農業課之後,對於新農機的興趣就在整個毓慶宮同學們當中傳播開了。
畢竟中土有以農為本的傳統。
黛青之所以可以入主中土並且統治了二百餘年,關鍵的關鍵就在於在泰熙年間推廣了當時屬於新事物的來自花旗洲的當地農產品——地瓜、土豆和玉米。
在黛青入主中土之前,中土遭遇了大災難級的饑荒、瘟疫並由於饑荒產生了長期的戰亂。日月王朝麵對災難沒有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終於被中土破產農民推翻了。
而就在上一年,黛青剛剛結束了那場立國以來最大規模的饑荒。
雖然還沒有見到全麵完整的相關災情數據,但是光統帝和他的同學們,已經非常清楚剛剛過去的兩三年裡,他們都經曆了什麼。
如果是日月王朝的運作模式,在這種形勢下崩潰是不可避免的。光統帝和這些頂級近支宗親子弟們,可能都要像日月王朝的末代皇帝和宗族那樣,為其所屬帝國的末日殉葬了。
好在黛青就是黛青。
雖然入主中土二百餘年,已經完全中土化,可是骨子裡還是沒有完全失去的祖輩東土原始森林的自然基因。
適應力就是強。固山軍和綠旗軍不行了,就上團練。古倫人精銳拚光了,就換西尼精英。皇帝少不更事,就太後垂簾加皇叔理政。
黛青原有的一套不行了,就學習西洲,“師夷之長以製夷”。
總之,隻要能夠生存,黛青可以變成任何一種樣式。
毓慶宮的孩子們雖然幼小,但是出身和經曆使他們不得不更早學會如何看透世事的本質。
所以,不僅兩宮四王在農業課之後大為改觀,光統帝和他的伴讀同學們,也都對於農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且光統帝還提出一個問題“機器雖好,種子、土壤、肥料,是不是也可以有更好呢?”
“陛下,您的想法非常正確。事實上,在我們吉利國,以及我所知道的其他西洲各地和花旗洲的那些新開發的土地上,您所說的這些領域,每天都有很多人努力開發新的技術以推進整個農業的發展。”李伯約非常高興光統帝能夠提出這麼好的問題。
“那麼,貴國和其他那些國家,又是怎麼做到這樣的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才,投身到農業技術發展的領域。他們不尋求功名嗎?”光統帝仔細的追問。
“那就是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了,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尊敬的陛下。”李伯約還是保持著笑容,但看得出,他有一點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