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當然想要修鐵路,但是絕不是為了災民。
當然,他的情報網絕對比奕譓的要大得多,也高效得多,畢竟在他的轄區內,已經通電報了,而京城是完全沒有這個洋玩意兒的。
京城沒有電報,也不是因為發展不了,關鍵在於很多巫者術士表示,電報是利用死者的靈魂傳遞信息的,如果京城通了電報,這些亡魂鬨起來,京城就得鬨“靈災”。
王公們都很迷信,事情也就打住了。
當然,這也隻是一個表麵的說法,背後另有深層原因。
總之,李鴻章也好,已經遠在西域戰場的左宗棠也罷,都是很清楚東齊省可能在爆發重大災情的。但是他們對此並不在乎。他們在乎的是自己小集團的權力分配和黛青帝國的統治穩定,區區一省,甚至數省出現饑荒,並不值得他們擔憂。
原因很簡單,有能力的人,自然有辦法吃飽,真正吃不飽的,一定是最無能的人。隻要朝廷確保那些有能力的人能夠吃飽並且站在朝廷這一邊,饑民已經那麼弱了,還能跟朝廷對抗嗎?與其把糧食給那些沒有任何威脅力也不能產出財富的饑民,還不如用來武裝自己的軍隊,去打幾場可以揚名立萬的勝仗。
李鴻章要修鐵路,主要是為了自己的北洋集團可以獲得更大的權勢和利益。
自黛青帝國建立以來,漫長的歲月裡,同時在朝廷和地方,政壇和軍隊,甚至商界出現如此強大的人力、財力、權力以及凝聚力和影響力的實力集團,這是第一次。
而這,正是太平光明國戰爭中汰弱留強的結果。
那場爆發於鹹富年間,一直到共治年間才徹底平定的戰爭,把太多固山子弟犧牲在南土的戰場上。然而,巨大的犧牲卻沒換來勝利的戰績,反而坐視太光軍打進了北直省,打到了京城的南大門……無奈之下,黛青自開國以來一直堅持的以固山軍為禁軍以綠旗軍為主力的軍事結構,隻能被打破。各級朝廷官員有能力者,均可奉旨組織鄉勇團練,鎮壓叛軍。左、李的勢力就是在鎮壓之前的太平光明國的戰爭中形成並崛起的。
本來鎮壓太平光明國最大的勝利者是曾國藩的湘軍勢力,但是曾國藩因為各種原因,主動裁軍、交權,最後因為一場與洋人的教案而退休回家。此後又經曆了幾起公案,湘軍勢力徹底退出了權力中心。
然而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和左宗棠的楚軍勢力,雖然表麵上部隊也被解散,但實際上已經尾大。左、李二人出將入相,。部下門生在軍中和地方為官,所形成的集團勢力不僅仍然存在,反而更加強大了。
曾經,黛青帝國的皇帝是世界上權力最大的人。
但現在,雖然黛青帝國的最高權力名義上固然是在兩宮和皇帝手裡,但是實際上真正想要正常的行使這些權力,還是要依賴各方的勢力。而這些勢力中最強大的,莫過於李鴻章和左宗棠。
不過左李勢力相當,剛好實現了製衡。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左還是李,都不能完全做自己想做的事兒。
現在,左宗棠已經帶著屬於他的那一派係勢力遠征西域了。李鴻章雖然不能說獨掌朝廷,但是已經沒有力量可以阻止他借朝廷之力量強化自己的勢力集團了。
所以,他決定修鐵路。
修好了鐵路,才能把更多的資源運轉到屬於他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使他的北洋集團完美收割整個黛青的資源。
在a位麵的曆史上,李鴻章確實就是趁著這個機會獲得了築路權,修建了唐山鐵路的。
不過對於那個位麵的李鴻章來說,這個機會獲得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原因很簡單,你北洋集團獲利了,其他人呢?這個利益是你自己的嗎?這是整個黛青帝國的,就算你不分紅給中下底層,但是你不可以無視其他朝廷中的派係。左宗棠是遠征了,可不是戰死沙場,而且最終左宗棠得勝凱旋,成為一代民族英雄。左宗棠後來班師還朝,還一度進入軍機處,成為軍機處曆史上唯一舉人出身的軍機大臣。而李鴻章,終其一生也沒有進入軍機處。
所以,不把利益調和均勻,那是不可能修成鐵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