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時直接餓死的,就有三百萬人!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死於其他因饑荒導致的問題,例如疾病,犯罪傷害,自殺……等等。
當然,這是本的曆史。
在那個版本裡的李伯約也有一些作為,但是與現在這個時空的李伯約所作的並不相同。
在本中,李伯約雖然也與黛青官員有些接觸,但是並沒有得到很多支持,他伯約也並不信任黛青的官員。所以李伯約完全是自己救災,他來到災區,將善款和物資直接發放給災區的災民。
李伯約的這些慈善行為也不是提前預見性的發起的,而是一直到了光元1877年,也就是光統三年,才在滬上成立了一個東齊賑災委員會,並開始募集善款,很多關愛黛青的西洲人都響應捐款。而這個時候的李伯約在黛青人中已經比較有影響力了,所以,不僅是外國人,就連黛青人也都把錢交李伯約。
因為賑災有力,東齊賑災委員會的慈善發展得非常迅速,他們先後獲得了二十餘萬善款,全部一文不少的送到了災區。
李伯約的這一善舉,當然得到普通黛青人,尤其是底層人的稱讚和支持,然而,卻遭到一些黛青頑固守舊官員的嫉恨。時任夏原學政瞿鴻機,上書朝廷,說西洲人借賑災,爭奪民心,並且窺探內地虛實,理當禁止。
瞿氏敢於向朝廷上書,正是因為他的想法代表了很大一批黛青官員和士大夫的心聲。在這些人的作用下,一些受災省份下令,凡有外國人前來賑災,就想辦法婉言勸走。一些府縣級的地方官府更加極端,甚至貼出告示,說什麼“寧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
大
災已毀半國,還在防夷甚於救災,也真是奇哉怪哉了。
可是,這個時空的李伯約並不是自己單獨行動救災,也不是災情爆發了三年,已經接近尾聲的時候才準備充分采取行動。
這個時空的李伯約,在災情剛剛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展開活動,而且獲得了權高位重的孚郡王奕譓的全力支持,並且已經在全麵布局了。
所以,李伯約有信心,在這個時空,他一定可以救更多的人免於災難。
尤其是,現在的李伯約和艾瑪,已經覺醒,他們對於這個時空的發展方向,已經擁有了更大的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