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張睿②(2 / 2)

而和同學結識交往,讓他們成為你未來仕途上的政治資源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些同學以後都是未來的軍官甚至名臣將相,而誰能在其中出類拔萃,成為佼佼者,是大多數人都在時時刻刻觀望的。至少從目前來看,這兩個人是這座學堂的領袖人物。

一位就是從地位上來說,最尊貴的代王世子朱充熙,除了他自帶皇族血脈之外,深受當朝皇帝的喜愛也是重要的加分點,就算他不能入仕,將來皇上一高興,封一個江浙的富庶之地給他,錢總不會少的。

再加上他出眾的德行和聲望,如果能向皇帝舉薦自己,那麼加官進爵建功立業還不是指日可待。所以理所當然的,學院裡麵很多人都聚集在朱充熙的身邊形成了一個“世子派”。

另外一個就是當朝的掌權者,眾爵之首的兒子徐鵬。

論發展潛力,那畢竟還是徐鵬更大。除了老祖宗爵位的加持之外,他父親也在朝中久負盛名,再加上徐鵬在孝宗皇帝極為重視的學院裡麵,各項考試成績出類拔萃,那將來畢業了升官還不做直升飛機啊,假以時日,入閣為相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比較務實的看的長遠的一幫學員,都聚集在徐鵬身邊,形成“魏國公”派。但無論如何,學院裡這種暗中的結黨謀私的趨勢,已經完全偏離了孝宗皇帝建學院的初衷了。

而今天,兩人相爭,也是爭給兩派人看的。如果世子就這樣被徐鵬當堂羞辱了,那世子派似乎就要勢微了。

然而這一幕並沒有發生,因為一個人已經從睡夢中被吵醒了。那個人,就是張睿。

“依照徐鵬兄的方法,大明十年之內必亡。”忽然堂下傳出這麼一聲。

“是何人妄言,站出來辯!”徐鵬聞言惱怒道。

隻見睡眼惺忪的英國公次子,搖搖晃晃的站了起來。而全場的學子們都盯著他,等他發言。這個勞什子從進學校開始就沒有好好學習過,他能有什麼高見?

“我問你,為何要分兩萬兵三萬民突圍啊?照徐兄所說,你何不直接把五萬平民趕出城去送死。這樣守軍還能充裕些。”張睿笑著問。

“這……”這下輪到徐鵬語塞了。

“你不過是為了粉飾這次行動,讓它看上去有模有樣罷了,所以才要犧牲兩萬士兵。這樣才能給國家,給活著的人一個交代,是嗎?”

“我這麼安排,當然也希望一部分人能成功突圍出去!”

“那是不可能的,蒙古人都是騎兵,百姓都是步行逃命,絕大多數人會被追上殺死或者變成奴隸。這點淺顯的道理尋常武夫也懂罷。”張睿談笑間將徐鵬的策略的陰暗麵剖析得透徹,使得徐鵬麵子上掛不住了,他恨恨地問道。

“就算如此他們的犧牲,使我們贏了戰爭,拱衛了國家,保護了更多的百姓。你何言大明亡國?”

張睿清明的雙眼一淩,輕歎一聲看著他說:“徐兄的確贏了個人的戰爭,但是卻輸了大明的人心。”

楊一清聽到張睿說出這一句話,雙眼明亮了起來。

“無論你如何掩飾,所謂的勝利也都是明軍拿百姓的命換取勝利。試問,從此以後,若敵人再來圍城,城內百姓該如何自處?通敵賣國之人將會不計其數,因為他們知道,明軍不會守護百姓,而是會將他們的性命當籌碼,一旦糧食不夠吃,就會搶平民的糧食,或者讓他們去死。

守城最重要的是軍民一心,此心若破,大明將再也守不住一座城池,豈能不亡?”此言一出,坐下一下子滿堂叫好聲不斷。朱充熙看著這個上課常常睡覺的同窗,也激動的幾乎要為他鼓掌。

沒有想到啊,在座的誰能想到。

在坐的都是十五六歲的少年,心中格局最大的居然是個學渣?

“張兄高論,那敢問你有何退敵之策?”徐鵬依然不服,隻有滿口仁義道德的家夥不能讓他信服。

“即便沒有援軍,此城之圍亦可解。”張睿斬釘截鐵的說道,他不慌不忙的走到了沙盤麵前,指著城池的位置說。“乍眼看去,此城東麵為山,南麵為河,隻有西北兩麵可以突圍,但實則不然。

此城南邊臨河,河邊由於在大炮射程之內,蒙古人不敢駐兵,隻在河對岸布一萬五千人防強渡。而南麵臨河的這片土地就可以作為突圍的陣地!”

“笑話,老師說了水麵寬二十餘米,這可不是什麼小河,不能涉水過!一萬五千人駐防足矣。你若強渡,到時候圍城大軍增援,前後夾擊,半渡而破,明軍安能不被全殲?”徐鵬笑道。

“在下不是要強渡,而是要在南灘和蒙古軍隊打一次陣地戰。各位請看,城池臨河的這一小方陣地,左右兩側有城牆和河流做屏障,路口不寬,正麵有河,背麵是城,隻需派兵把守左右堆放拒馬,便可以抵禦騎兵衝擊。

而且,南牆守軍還能向下放箭支援,這樣蒙古人就失去了騎兵的優勢。這陣地戰有何不能打之理?”張睿頓了頓,環顧堂下不少人默默點頭並無一絲反對之聲,隨後他繼續說道。

“此城沿河,城中必有船隻、木匠。我會命城中百姓拆房舍做浮板,備船以待軍用,從軍中甄選最勇武之人賞金百兩做登灘先鋒。

戰前,將火炮布於河岸,猛轟對岸陣地,隨後先鋒登船,渡河,搶占灘頭陣地。輔兵立刻從兩岸開始建鐵索橋鋪木板,在半個時辰內建成浮橋,步兵可過河。”

“打通水路之後,全軍全力擊潰敵軍對岸敵軍,封河切斷蒙古人增援部隊。與此同時,南灘陣地、浮橋、灘頭陣地已經形成了南撤路線,浮橋加寬加固之後,城中居民可以過河,憑借對地形熟悉的優勢,迅速進入東邊高山地區逃走。”

“此山坡度大,蒙古騎兵上不去,失去了速度的優勢,再加上明軍的阻擊,居民們安全撤走應該不難。待居民撤走,我軍便可收縮入城繼續堅守。”

“當然,這套作戰計劃為了延誤蒙古人增援,還可以另謀它計,引敵軍攻城,派輕騎兵夜間在敵營放火等等。不知楊先生覺得學生此法可行否?”說完,張睿向老師一拜。

楊一清笑著點點頭說:“可行,甚妙。你這一計可得勝、固邦、安民。一舉三得,實屬不易,孺子可教也。”說完,楊一清揮揮手,對三人說:“三位都請坐下。”

三人對著老師一拜,紛紛坐下。

“你們可都記好,為將者,不可隻爭勝負,不顧民心國本。要贏,未必非要戰,要戰,未必非要勝,匹夫之勇不可取。”楊一清對著所有的學生訓道。

“是,謹遵老師教誨。”所有的學員答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