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波洛克作品是需要一定門檻的,這個從他的創作過程就能看得出來。
波洛克行動繪畫的創作過程很奇特,他先把畫布釘在地板上,然後用棍棒澆上油漆,隨著畫家自己的走動,任其在畫布上滴流……
他說,他的創作是潛意識的衝動,“預先不知道畫什麼,而是經過一個認知的階段後,才看到自己到底畫了什麼。”
看看,畫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畫的是什麼……
陳非覺得,這個藝術流派也很適合他,他目前和波洛克就僅僅隻差一個佩姬古根海姆的距離。
佩姬古根海姆就是波洛克背後的那個女人,她的藏品幾乎全麵覆蓋了歐洲和米國各個現代藝術流派的代表作,創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世界知名……
在她的回憶錄裡,她坦誠自己曾有過400多位情人,其中包括很多著名藝術家,喜歡畫格子的那個蒙德裡安也是她的好朋友……
她的父親本傑明古根海姆是泰坦尼克號的遇難者之一……
陳非從她的成功軌跡裡看到,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畫壇大魔王,絕對不能隻推某一個或者某幾個人的作品,要推就要推一批。
Vollard當年也是畢加索、梵高、塞尚、高更、馬蒂斯等等這些畫家一起運作的。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動後富,互相捧場,互相成就,最終實現普大喜奔。
當然,最後的實際情況是,有的人一幅畫隨隨便便就能拍出上億美元,有的人標價幾十萬都賣不掉……
這些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扯遠了,不過是不是很有意思?
波洛克就屬於先富起來的那一批人。
2006年他的作品《1948年第5號》拍賣出了當時全球繪畫作品的最高價,高達1.4億美元……
陳非選他的作品純粹就是拿來鎮場子用的,真要想賣上價還是要勾搭拍賣行這些老銀幣。
當然,如果真有冤大頭願意拿出上億美金求購,錘子才不賣!
另一件作品的選擇就比較理性了,他最終選擇了馬克斯恩斯特的一幅作品。
馬克斯恩斯特被譽為"超現實主義的達芬奇",在他那個年代,他在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藝術中均居於主導地位。
另外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身份,就是佩姬古根海姆從她那400多個情人當中選定的丈夫人選。
當然,選擇他的作品絕對不是因為陳非的惡趣味,純粹是從市場出發考慮。
恩斯特作品目前的拍賣紀錄,是2016年佳士得拍出的《失竊的鏡子》,成交價1600多萬美元。
陳非覺得,價格在千萬美元上下的名家之作,大聚會應該還是有這個消費能力的,但再高就不好說了。
選定了五件參加大聚會的展品之後,他又將目光投向了林肯查菲收藏的那幾件華國古瓷。
寶石和繪畫他都嘗試過擢升,古瓷則因為之前手上那幾件清三代太過珍貴,一直都沒敢拿來嘗試。
其實他很想知道,古瓷經過擢升之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