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震驚!李弘壁被罵了個狗血淋頭(1 / 2)

會試大考,如期舉行。

科考自李唐開始完善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流程。

按科考流程,依次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而參加院試前必須先參加各府縣由地方學政主考的府試和縣試,通過後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參加各州由地方學政主考的院試,如此而言實際上是五級。

通過院試後取得秀才身份,考中秀才的學子便獲得了一定的特權,比如免除賦稅、徭役等等。

並且這秀才可是相當於“潛力股”,進能參加鄉試考取舉人,退能開設私塾,收受束脩(弟子學費),反正是吃喝不愁。

雖然秀才不至於大富大貴,但憑借這些收入與特權,也能保證一輩子衣食無憂。

因此考中秀才是讀書人科考的第一步,也是大部分讀書人一輩子停留止步的階段。

而生員便能入縣學繼續學業,準備入省城參加鄉試。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且都在每年的九月進行,因此稱為秋闈大考。

發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稱鄉榜為桂榜。

鄉試的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通過後便取得舉人身份,第一名稱之為解元。

學子中舉意味著正式擺脫了平民身份,進入了士大夫階層,舉人便具備了去吏部求官的資格,從此進入仕途。

中了舉人後稱之為“發解”、“發達”,人稱“舉人老爺”,與縣官相當,地位從此大大不同。

而且舉人永遠具有繼續赴京參加會試的資格,這就意味著舉人老爺們永遠都有一步登天的機會。

當年範進中舉,為什麼會高興得瘋了?

因為隻要中舉,那他就徹底完成了階級的蛻變,從平民百姓搖身一變成了官紳士紳!

從秀才到舉人這一步,不知道困住了多少讀書人,以致於“窮酸秀才”都成了讀書人的代名詞,可想而知這中舉是有多麼艱難了。

會試由一般由禮部主持,不過此次則是由大皇子朱高熾主持,禮部配合行事,在金陵帝都的江南貢院舉行。

此次會試分為南北兩卷取士,而北卷主考官是張紞老大人,一位朝野聞名的碩德老臣;南卷主考官則是楊士奇,名不見經傳的內閣學士。

因會試在二月早春,所以稱為“春闈大考”。

又因會試發榜時正值杏花開放,所以會試榜單稱之為杏榜。

通過會試便是貢士了,第一名稱之為“會元”。

貢士實際上就是進士,殿試不過是為了對他們進行名次的區分,賜給他們一個出身罷了,並不會淘汰。

天剛蒙蒙亮,此刻江南貢院門前,已經是人山人海,異常喧鬨。

畢竟會試大考彙聚了全國上下來此會試的舉人考生,更有學子不遠萬裡地赴京趕考,就是為了能夠改變自身命令。

據禮部前兩日統計,整個大明十三省,共計有七千三百多名舉子參加此次會試,這其中光是國子監學子都占了四千多人!

要知道這七千三百多名考生那可都是舉人老爺,不是什麼阿貓阿狗,基本上都會有三五個書童婢女什麼的陪他們入京照顧生活,以便他們安心備考,再加上本地一些考生,家中族內前來送考的,那更是人山人海。

這也就意味著,算上那些隨從在內,此刻彙聚在江南貢院之前的足有好幾萬人之多。

大皇子朱高熾早就趕到了會試現場,與張紞、楊士奇兩位主考官,指揮著李至剛這些禮部一眾官員做足準備。

事實上自從接下了這個差事,朱高熾就忙碌了起來,先是與張紞、楊士奇兩位主考官接洽,然後又與李至剛等禮部官員商討相應事宜,忙得不可開交。

畢竟這可是永樂王朝的第一次掄才大典啊,更是關乎他朱高熾能不能順利入主東宮,所以絕不能出現任何紕漏!

否則他朱高熾首當其衝,彆說入主東宮了,指不定會被父皇罵成什麼樣子。

至於張紞、楊士奇這兩位主考官,那也是仕途止步於此,甚至還會惹來禍患。

洪武年間那場南北榜案,可是至今曆曆在目,沒有人膽敢掉以輕心!

費了一番力氣,曾棨、周述、楊相等江西才子,這才擠到了柵欄前,取出考牌驗明身份後,二人得以進入考場排隊等待檢查。

是的,檢查。

畢竟會試與鄉試一樣,一連要考整整三日,舉子必須自備吃食衣物。

然而這就給了考生們試圖作弊,改變命運的機會。

曆朝曆代的科舉大考,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科舉舞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