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任的錢市長隻覺得自己工作越來越好做,光是葉家幾個公司每年就繳稅上億,再加上旅遊業發展,餐飲住宿蓬勃發展,寧城一下子從原本的五線小城市,向著三線城市進發。
本來江城還想搶寧城的一些企業資源,這次胡副市長過去,攔了一攔,倒成了寧城之福。
每個省份其實都比較注重省會城市的發展,大部分優質資源都傾斜給了省會城市,當然,政策是一方麵,合作共贏才是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省會城市本身就具備大型企業發展的各種條件,優質人才資源滾滾、運輸成本降低、公共服務完善、經濟氛圍濃厚等等。
大型企業要更好地發展,必然走的是核心部門在大都市,生產線放在小城市,既保證了企業核心發展在時代前沿,又能降低生產成本。
好在寧城的地理位置不錯,未來高鐵、城鐵、地鐵的建立,將寧城與江城聯係更加緊密,再加上寧城各方麵吸引人才的政策,就業崗位越來越多,不愁留不住人。
葉予初打算將湖陽大學附屬中學建立好之後,再引進其他院校分校,直接建立學校寧城還不具備那個底蘊,數十年之後也許可以,現在還差了吸引力。但是某某學校的分校就不一樣了,可以借助老牌大學的名氣。
江城有許多學校苦於建立過早,處在城市繁華地段,缺乏發展的空間,如果能夠與之合作,寧城出地盤和資金,江城那些大學隻需出品牌影響力,合力創立分校或者獨立院校。
老牌大學不僅平白獲得一所收益頗豐的學校,還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學校知名度、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而寧城,多幾座院校,優質人口增加,消費人口、就業人口增加,還可以利用科技成果和技術支持,創立高科技園區。
這些想法暫時還隻是設想,還要看附屬中學建立的情況,一切往良性方向發展的話,後續再談合作就能有個成功先例可參考,也就更容易一些。
說來好笑,葉予初似乎無形中做了寧城市長該做的事情,而最終不過是為了將自己長期居住的地方變得更加美好,更加適宜居住。
而這一前提,就是她舍不得自己的老巢,與其他大殺四方,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相比,她應該是最沒出息的了,人家都往大城市跑,就她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為此,各種折騰。
葉予初忍不住嘲笑自己。
但寧城人卻不這樣想,他們這座小城市也不是沒出過厲害的人物,但都是跑出去了,厲害的人物他們留不住,也隻有葉予初這麼一個留了下來,大家希望這樣的人多一些,再多一些,將寧城發展起來,跟隔壁的大石一樣,發展良好,讓本地人在本地工作就能養家糊口,不至於都外出務工。
誰願意背井離鄉,隻為幾兩碎銀,不過是生活所迫罷了。
寧城電視台財經直通車今年公布的數據就叫寧城人民喜逐顏開,寧城近幾年的各項經濟數據都有增長,整個城市變化太大了,工廠、企業、服務業蓬勃發展,就業崗位增加幾萬個,隻要不懶的人,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工資水平也有所上升,基本能夠讓一般家庭過得比較滋潤,消費水平提升,零售業火爆,小商小販大商大販賺了錢,擴大市場,又需要更多地服務人員,如此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