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濟糧到底是沒有古月村的什麼事。
包括長山公社乃至縣城,也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蹤。
等古月村的大家夥兒陸陸續續得知其他村的情況以後,也徹底不報希望了。
等不到救濟糧,村民們隻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好在之前送位麵夠魄力,提前去南方買了糧,雖說不能讓大家夥兒填飽肚子,但也能給村裡人有個保證。
與此同時,秋收過後,村民們不約而同的上了山。
山上但凡能填飽肚子的東西,有見過不放過,現在多準備一些,將來就少挨些餓。
就在這時候,軍區那邊來征調壯勞力修建家屬院了。
家屬院本來是該在春耕過後修建的,但今年情況不太好,就往後順延了。
現下秋收結束,田裡不需要那麼多人了,馮團長一合計,就找了公社書記。
公社的每個村裡都抽調了十個人,包三餐,每天還有一毛錢的工錢。
給軍人乾活,老百姓們就沒有不願意的,更彆說在災年包一日三餐了,這是個足夠吸引人的條件。
本來馮團長是打算在就近的村子裡抽取勞力的,可今年是災年,就不好明目張膽的偏心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
跟唐啟榮商量過後,定下了這個決定。
同時托唐啟榮給唐教授帶來歉意,唐半夏也能理解,她又不是不講理的人。
宋為民得知以後,也沒有什麼怨言。
把事情說了一下,要村民們投票,投出最困難的十戶人家,名額就歸了他們。
人人都有私心,因此票投的零散,不過宋為民早就考慮到現在的場景,要求以家為單位進行投票。
可不是說誰家人多誰家就能奪下這一個名額的。
當看到名額有一個落到胡花生家的時候,宋為民又加了一條:“名額不可轉讓,若不想去交還給村裡,重新分配就是了。”
這個要求一出,胡花生的爹娘蔫吧了。
溫沐白是代表唐半夏來的,三嫂家多出來的票,是他拉來的,為的就是讓三嫂日子好過一些。
他們家不缺吃食,胡七信也不去,他媳婦兒懷孕了,孫嫂男人倒是也報名了,不過他在村裡人緣不錯,名額自然有他一個。
溫沐白和胡七信就把票投給了胡花生家裡。
十個名額票選出來以後,第三天,他們就去了軍區圈出來的家屬院範圍。
古月村這邊呢,沒被選上的人依舊上山尋摸吃食。
而就在這時候,唐半夏收到了全國各地寄來的包裹。
有唐家的親朋好友們,還有唐半夏曾經救治過的病人,包括薑城的阿蒙,也寄來了東西。
這些人寄來的,無一例外都是能填飽肚子的。
看來是聽說了這邊遭災的消息。
還有滬市那邊,向晴直接寄來好大一個包裹,裡麵大多是細糧,並且還附帶一封信,告訴他們,另有一些糧食,隨著火車而來,讓溫沐白到時候去取。
該說不說,親朋好友多了,就是好辦事。
就這一個月以來,唐半夏和溫沐白收到的糧食,零零散散都有一千斤了,再加上候行雲也給了一些,加起來就兩千斤,足夠他們這麼些人吃上半年了。
不過家裡人誰也沒有聲張,就連去火車站運糧食,溫沐白也是天黑以後才回來。
小心總無大錯。
雖說村民們都挺淳樸的,但餓急了眼的人,誰又能保證些什麼呢。
同時,蘇楠唐閩珣和溫沐白也天天上山,隻是他們大多都是撿柴火罷了。
隨著天氣逐漸涼了下來。
附近的山上能吃的也被大家夥搜刮了個乾淨,大家開始了貓冬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