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難以研究的黍稻(1 / 2)

塞外江南 黃土守山人 6815 字 2個月前

本站 0zw,最快更新塞外江南最新章節!

周國成見楊承誌這樣說,他也沒有辦法,隻能同意帶著黍稻的種子回去研究,具體最後能不能研究出增產的方法,這就不是他關心的了。

反正政府交給他的任務他算是圓滿的完成了,能帶回黍稻的種子這說明楊承誌還是看在一家人的麵子上,要不然的過來的是彆人的話楊承誌還不一定讓往回帶黍稻種子呢。

其實在過年那幾天人們在第一次吃食炎帝糕的時候,楊承誌家中的那幾個老爺子也曾經和楊承誌提及過把黍稻到其它地方。

楊承誌當時也不好意思推脫隻能交了實底,當這些老爺子知道黍稻產量太低,這話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沒想到這幾天鋪天蓋地的報道說的都是黍稻的事情,這不就連華夏政府也出麵派過來周國成,大打親情牌,想讓楊承誌交出黍稻種子。

結果沒成想,楊承誌痛痛快快就把黍稻種子叫出來了,可就是種植的技術死活也不同意,這讓這些老爺子也沒有辦法。

人家楊承誌都說了,自己這種技術是從一本孤本古籍中學到了,要想種植的話還需要一個中藥配方把這些中藥加在水中澆灌的話黍稻才能增產。

這種方法不適宜大麵積種植,因為中藥的成本太高,要是種的多的話黍稻泛濫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聽楊承誌這樣說,家中的那些老爺子也不能再說什麼了,他們隻能寄希望於華夏的農科院了,希望他們能像水稻一樣研究出新一代的黍稻,這樣的話就可以造福人類社會了。

在周國成在楊家溝呆了兩天後,帶著楊承誌從後院地窖中搬出來的一大袋子黍稻的種子離開了楊家溝。

在周國成回到燕京後,立即把楊承誌說的話上報給了中央,中央立即責成曾經培育出高產水稻的雜交水稻之父袁大師帶領專業團隊開始著手研究黍稻增產的問題。

他們希望在一年或者幾年的時間內爭取把黍稻增產的問題給解決了,隻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第一年種植的時候,黍稻的產量並沒有楊承誌說的那樣低,一畝隻有幾十斤,在第一年種植後,每畝畝產都在一百多公斤。

這讓農科院的專家都認為楊承誌說的不真實,他們根本沒有用什麼方法,黍稻畝產就能達到一百多公斤。

這要是在進行雜交的話,畝產上個幾百公斤肯定不在話下,不過這隻是他們的一廂情願,等到第二年的時候,種植的黍稻畝產一下就變成了幾十斤。

可用從楊家溝帶回的種子的話,畝產還是在一百多公斤,這讓農科院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從人家那裡帶回的種子就能高產,自己培育出來的種子就變成地產了。

可這些農業的精英們根本不信邪,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一直致力於研究黍稻雜交的問題,可到頭來無論他們怎麼研究,黍稻的產量都是在幾十斤。

到最後沒辦法,農科院隻能放棄研究黍稻增產的問題,他們在轉而和楊承誌研究黍稻和做的問題,要求楊承誌培育黍稻種子,他們負責栽種。

而和華夏政府的農科院抱著相同目的的還有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他們紛紛派了間諜特工之類的精英,都到楊家溝打著旅遊的幌子,到楊家溝偷偷往回去帶黍稻的種子。

可沒想到他們帶回去的黍稻種子,和華夏政府種植的黍稻大致一個樣子,剛帶回去的黍稻種子還能產的幾十公斤,可等第二年的時候種出的黍稻每畝隻能產上幾十斤了。

到了最後,這些國家的科研機構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因為黍稻的產量過於低,不得不放棄種植黍稻的想法。

他們就想不出那個青年怎麼擁有那種可以讓黍稻增產的方法,能讓黍稻和小麥一樣可以達到畝產四五百公斤。

不過也隻能羨慕,他們可不知道楊承誌擁有神奇的空間,他們隻能寄希望於能從楊承誌手中拿到那個中藥的配方。

在黍稻製出來的食品神奇功效的刺激下,很多國家都大力發展中醫,他們都希望通過研究中醫能找出楊承誌手裡的配方。

還彆說在幾十年以後,還真有個國家的一個學習中醫的天才研究出能用中藥使黍稻增產的配方。

而這一切都是楊承誌根本沒有預想過的,他最初是怕人們知道他擁有神奇空間,隻能說種植黍稻需要特俗的中藥配方。

他根本沒有想到就因為黍稻的事情,世界上掀起了一場中醫熱,並且還湧現出了一大批的中醫天才,在幾十年以後真的讓華夏中醫名滿世界了。

不過這些事情都是後話,現在的楊承誌根本不會想到以後的事情,他在送走二伯父周國成之後,開始著手黍稻和空間中早已成了規模的香蒿的種植問題。

黍稻倒還好說,隻要能達到灌溉的地方就可以成麵積的種植,可香蒿這種作物對環境要求相當苛刻。

香蒿需要生長在陽光充足,地方略顯乾旱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可不好尋找,沒辦法楊承誌隻能在山坡上專門劃了一塊地,種植香蒿。

今年過年的時候人們都吃食了香蒿麵的味道,對於這種和黍稻差不多一樣低產的作物,楊承誌憑借空間水又信心讓它變成楊家溝的一道特色麵食。

現在楊承誌後院的地窖中,那些從陝省溫家莊帶回來的藥草,都被楊承誌收到了空間中,現在地窖中堆放的都是黍稻種子和香蒿的種子。

隨著天氣變暖,大院前麵那片六千多畝的山坡已經都翻過一次,變成了一道道梯田,同時從水庫到山頂修建了幾級的引水工程。

因為畢竟水庫距離山頂太高,一次性想把水庫中的水引到山上不可能,隻能通過逐級引水,最終才把水庫水引到了山上。

現在從楊承誌的大院朝山上望去,整個山坡一片明亮,雖說這些天平城這邊的天氣有點變暖,可依舊是零下幾度,所以從水庫中引到翻起來的土地上用不了多長時間就結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