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晃八九個月過去了,鄭海珠再次回到大寧鎮,也等來了始終奔波於朵顏部與大寧之間的荷卓。
荷卓向鄭海珠稟報道:“自春到秋,朵顏部倒確實沒有騷擾邊牆附近的明人村落之舉,但張參將送來的雲南和浙江的匠人,剛到朵顏部的雙尖子山一帶時,蒙古人還是會刁難他們。好在滿將軍與我,護送王老爺去與那個蘇布地會麵後,情形好了許多。蒙古人,果然很給王老爺麵子。”
荷卓口中的“王老爺”,是王象乾。
這位也算晚明的重量級人物,一個進士出身的文官,從宣大到四川再到薊遼,奔波在為大明抵禦北虜東夷、平定西南叛亂的一線。
鄭海珠本來不至於對晚明每一位軍事重臣都熟悉,但她當初去宣大見總督崔景榮前,專門拜訪了首輔葉向高,請教帝國素來對蒙古有震懾力的文臣,葉向高頭一個提起的,便是王象乾。
在邊事上並不一味主戰到底的葉向高,看出鄭海珠對蒙古也不是激進的立場,遂特彆與她點明,王象乾雖給朝廷打過不少勝仗,但他素來並不宣揚“非我族類必誅之而後快”,甚至給朝廷提過對蒙古各部落區分對待、嘗試招撫漠南蒙古的方略。
鄭海珠將王象乾記於心中,回京後向朱常洛提出起複此人,後來在山東鬥完孔府,還專門去拜訪了乞休在家的王象乾,虛心討教與蒙古人打交道的路數。
王象乾雖已七旬高齡,到底還有些老驥伏櫪的念想,最終還是應了天子與朝廷的召喚,回到京師,隻是不願統領兵部事,更像徐光啟那樣,成為給朱常洛獻計獻策的智囊團成員。
此回,鄭海珠先在朵顏衛做好前期鋪墊後,覺著王象乾這樣曾經在草原上震懾過蒙古人的大明老臣,還是得去蘇布地那裡刷個臉,遂向朱常洛提議,給王老大人掛個都禦史的銜頭,代表大明出使朵顏衛,在那裡殺匹白馬喝杯酒、盟個誓啥的。
果然,蘇布地還是吃這一套的。
鄭海珠於是叮囑荷卓:“若真的探礦順利,要開始挖礦洞了,我會與黃老爺、馬將軍再強調一番,務必招募我們明人送過去,哪怕從山陝招流民都可以,不要用朵顏衛的蒙古人。其次,挖出來的礦石,拉回大寧境內,交給宋應星宋先生來著人冶煉,切不可為了圖方便,而在朵顏衛造爐煎銀子。”
銀礦,往往與鉛伴生,所謂山上有鉛,其下有銀,故而鄭海珠忽悠蘇布地時,說大明是來挖鉛。自然,煎煉銀子的活計,也不能在礦山邊上做。
至於以後,若後金真的被趕到瑚兒哈上遊去和尋找出海口的俄羅斯搶奪領地,而環伺朵顏衛的大明軍事力量繼續增強,屆時也就無所謂讓蘇布地或者他的繼任者曉得銀礦的真相。
就像如今的雲南,銀礦出產都在明廷的絕對控製下,當地土司也就隻能在大礦附近,開幾個小礦洞,挖一點兒,並不敢向明廷提出,要分一杯羹。
說到底,還是拳頭要硬。
鄭海珠離開大寧鎮前,最後與黃尊素、馬祥麟和滿桂開了一次小範圍的會議。
“塞外一直都有努爾哈赤放過來的探子,科爾沁的蒙古人也會扮成商賈來刺探,接下來的小半年,大寧鎮就陸續放出風聲,願意幫著林丹汗,往西打一打,讓努爾哈赤以為,明年開春時,關外大寧鎮這支七八千人的隊伍,是援應不了開原鐵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