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舉事前, 趙王與嘉寧在漠北的生活可稱輕鬆。
至少, 比在京城隨意瀟灑得多。
但冬去春回,如此慢慢過去三個月, 京城柔嫻大長公主終於傳來消息。
可以行動了。
謝秋等人激動萬分, 按照最近商議好的計劃, 連發三道討伐檄文質問皇帝。
一問先太子之死;二問滿門暴斃的忠良劉家;三問名為減賦實則增稅的“升田製”以及借皇帝之名橫征暴斂的何、馬兩氏。
無論哪一問, 都問得皇帝冷汗涔涔, 無從回複。
皇帝想,他那弟弟趙王不是向來回避前兩個問題, 一提起來就要殺人的嗎?
如今居然能夠將其攤開在他麵前?
他還存了一絲僥幸心理,認為這是弟弟給自己的機會,想要好好談一談, 知曉真相。
但在皇帝未能回複的第十日, 那檄文中的三問就迅速貼滿了京城大街小巷。
慢慢的,如蝗蟲般向四周城鎮擴散。
等皇帝意識到要阻止時,已經來不及了。
民聲沸騰!
起初聽書生們在榜下讀那第一道檄文時,百姓是抱著看天家八卦的心思。
他們嘖嘖有聲,想這天家爭權奪利起來,可真是狠呐,連親兄弟都能殺。
相比起來,他們市井間的那點家裡長短都不夠看了。
第二道檄文,百姓的想法就有點變化了。
他們對劉家人的了解,比對當今這位皇帝多多了。
劉家是公認的忠良之家,也為百姓做過不少實事, 其中出了兩位鼎鼎有名的大將軍。
當初那兩位劉將軍征西歸來,還百姓一片安寧時,還有不少人去城門口迎接了呢!
沒想到,這一家子居然都是被暗害至死!
一直以來,百姓對這位皇帝就沒什麼感覺,不敢明著不滿,但暗地抱怨著實不少。
如今得知曾經的英雄是被這位害死,當下不少人憤慨起來,甚至有膽大者去敲了登聞鼓。
等那府衙官員一出來,問所問何事,他道要狀告當今天子!
把那小官嚇得滿頭大汗,把擊鼓之人又打了幾大板子丟走不說。
第三道檄文,才真正激起民怨。
畢竟前兩封說起來,與他們都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
可這第三封,終於解了他們心中的疑惑!
早在升田製剛出不久時,感恩戴德的百姓心中就存了不解。
為何那些官老爺們口口聲聲說什麼升田是為了讓他們有更多的田地、交更少的稅,他們卻感覺更累了呢?
讀書人思索一番能得出的答案,大字不識的莊稼人卻是想破了腦袋也不會明白。
很少有人會去特意提醒他們,因為缺乏分量的人來說了也沒有用。
在這升田製推行的兩年後,趙王這道檄文一語點破,才讓所有人恍然大悟。
有人破口大罵,“什麼狗皇帝老子的,搶了俺的銀子壞了俺的田,還要俺對你感恩戴德!”
“聽說當初趙王殿下極力反對這升田,就被趕出京城剿匪去了哩!”
“趙王才是一心為民的好王爺啊,幾次三番都差點被皇帝老子害死了!”
…………
…………
種種流言迅速在平民中流傳,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連漠北那群人都有些吃驚。
在這次行動中,衛修與韓朗皆出力不少。
劉氏一族是趙王不能提及的傷口,是以,這道檄文不可能由他來動筆。
所以第二道檄文由韓朗撰筆,謝秋潤色,使劉氏一家忠良被謀害至死一事叫人感同身受,稍一動情便忍不住淚如雨下。
謝秋看第一遍時,就忍不住紅了眼眶。
實在是其中描繪的劉氏一族與趙王著實太慘,太過無辜,聞者傷心、見者落淚。
韓朗筆力深刻,渲染極其有力,在其中對民意起的作用絕不算少。
四處張貼的檄文,則是由衛修孤身潛入各地,親自與當地趙王一派接應,看著他們一張張貼上,並安排了人在百姓中煽風點火。
短短半個月間,就跑死了三匹馬。
每每提起此事,謝秋對二人皆讚不絕口。
衛修不語,韓朗則連連推拒,道:“若非王妃的話偶然提醒了我,我也不會想到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