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不懂玉米和土豆怎麼種,蕭靖是一懂半懂。他記得玉米粒是挖坑種下去的,一個坑裡麵大約放三四粒玉米,四月份播種玉米,到八月份可以收成。而土豆的種植要看芽眼,把育種的土豆切成幾塊,等土豆塊的芽長至兩到三厘米,再種到地裡。
頭一回種植新糧食,農官們都是摸索著來。皇帝命人在皇莊上試種新糧,等種植技術完全掌握之後再推廣到民間。
最近幾日,田裡的活兒是熱火朝天。而京城百姓們談論起紅毛綠眼的佛朗基人,人人眉飛色舞,跟捕捉到大八卦似的。
“佛朗基人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難怪跟我們長得不一樣!”
“聽聞佛朗基人跟陛下做了許多生意。”
“佛朗基人是從海外來的吧?那麼海禁……”
“噓!”
海禁是太//祖皇帝定下的政策,蕭靖有心放開海禁,更是允許佛朗基人在京中走動。國子監的學生們最是關心時事,年輕人頭腦靈活,他們容易學習新知識和新語言。他們聽聞佛朗基人從海外帶過來新糧,經常對此問個不停。
“拉斐爾先生,請問你們是怎麼種植玉米的?”
“拉斐爾先生,請問土豆的產量有多少?”
“拉斐爾先生,請問你們在海上行走了多少日,遇到什麼島嶼嗎?”
拉斐爾聽不懂許多漢語,他被人問得一頭霧水,結結巴巴的,不知道該如何作答。跟他一同出來的幾個佛朗基姑娘倒是很高興,她們看到一群年輕的帥小夥圍著自己,以為自己很受追捧。
這種體驗不是每一個美女都能有的。
一個半大孩子追了過來,禮貌地問:“這位小姐,請問你貴姓?”
“我,維拉。”維拉羞紅著臉說。
“原來是韋小姐!”有學子露出笑了一下,他又問,“這幾位小姐都是姓韋嗎?”
維拉指了指自己的同伴,說:“她是維多利亞,她是維加。”
這在不太懂外國文化的明朝人看來,三個佛朗基姑娘都姓韋(維),應當是“韋(維)家三姐妹”。
旁人問佛朗基是一個什麼國家,維拉說“甚好”。有人問佛朗基的人文習俗如何,維拉說“甚好”。還有人問佛朗基人的疆域有沒有大明大,維拉說“甚好”。她最近跟好幾個學生走得很近,年輕的姑娘和小夥子之間總是容易擦出愛情的火花。
“我看她是一個好好小姐,隻會說甚好。”在國子監上學的阿拉坦露出嫌棄的表情,“那位韋小姐不是一個聰明人,從她嘴裡套不出什麼話兒。”
這個小屁孩對女人有偏見,認為女人辦不了什麼大事。他寫信回去韃靼,詢問佛朗基人的事情,目前還沒有得到回複。
“佛朗基人能航行那麼遠的路程,並非是貧窮的國家。”跟阿拉坦作伴的朱新典說,他打了一個比喻,“就好比鄭和下西洋,所費甚多。修建大船要錢,沿途的補給和食物也要花錢采購。”
典哥兒認為,佛朗基人能在海上走那麼遠,他們的兜裡肯定有錢。
阿拉坦搖了搖頭說:“補給和食物不一定是買的,典哥兒你太正直了。隻要佛朗基人有武力,他們可以上岸,搶來需要的一切。我聽聞滿剌加已經亡國,可見佛朗基人多次劫掠島民。”在韃靼,部族過冬沒有吃的,去漢人的領地搶就是。
什麼叫給錢?
大汗出門從來沒花過錢!
遠在韃靼的達延汗,他的想法跟孫子完全一致。大汗想著過冬難熬,該從早秋開始勤快打劫。他這次吸取教訓,不打算攻打邊陲小鎮,反而把目光瞄準大城市。
宣府,大同,這兩個軍鎮挺有錢的,尤其是大同的美女最多。乾一筆大的,族人們的老婆本和老婆指不定都有了。
這回大汗不打算讓幾個倒黴兒子出兵,而是準備親自帶兵。他瞧著自己生的蠢貨看著就生氣,圖魯兄弟幾人,他們屢次出兵,沒打過勝仗!
他思來想去,什麼時候出兵好呢?
**月是糧食秋收的時候,然而漢人多防備,不能輕易得手。倒是七月是一個好時節,他見孫子寫信回來,說大明皇帝在種植從佛朗基來的新糧。
嘿嘿,大汗打算上門幫人收割糧草呢。
“漢人是不是喜歡在七月拜神?七月出兵能出其不意啊!”
“什麼玉米,什麼土豆,到底是什麼味兒的?”
“聽著應該是能當糧食的!”
作者有話要說:打劫的情節有參考《明史》:“秋七月乙醜,小王子犯宣府、大同。太監張永提督軍務,都督白玉充總兵官,帥京營兵禦之……辛醜,小王子犯白羊口……己未,小王子入寧武關,掠忻州、定襄、寧化。九月壬戌,犯宣府、蔚州。”
達延汗整天過來打劫,幾乎每年都打,壓根沒消停的。感謝在2021-12-1423:11:35~2021-12-1523:58:48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魚非魚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