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載入人類科學史的一天(下)(1 / 2)

走進不科學 新手釣魚人 14061 字 2024-03-22

“.......”

實驗室內。

看著麵色肅然的陸朝陽。

徐雲重重咽了一口唾沫,又轉頭看了眼屋內眾人。

張晗、唐飛、郭平....就連負責點外賣的工具人葉紙,此時的表情都是凝重中夾雜著震撼。

隨後他又看向了陸朝陽,喉嚨的聲音都帶上了一絲嘶啞:

“陸教授,你說的.....是真的?”

陸朝陽聞言苦笑一聲,將文件遞到了徐雲麵前:

“你自己看吧。”

徐雲一把將身上的毛毯掀開,接過文件,坐直身子看了起來。

“二次發散參數3.445.....”

“柱形圖方位與電子平行方位呈直角......”

“奇偶性差異為226.5分/ 10億.....”

最後。

徐雲的目光停頓在了一個標注為U群的項目上。

這個項目下方分成了U1、SU2、SU3以及SL(2,C)四個欄目。

其中SL(2,C)顯示的是【+】,U1、SU2以及SU3欄目下方則是......

【X】。

見此情形。

徐雲頓時呼吸一滯。

很早很早以前介紹過。

目前的粒子理論中,傳遞“力”的粒子,都是自旋為一或二的玻色子。

所以傳遞什麼玻色子就稱為什麼力。

這些玻色子一共有好幾種,所以需要給它們分類。

分類的標準是對稱性,數學上用群表示。

由於描述力的理論稱為“規範場論”,這些群就叫做規範群。

一般來說。

目前發現的玻色子,一共可以分到四個群裡去,也就是對應此前說過的四種基本力。

分彆是U1群對應的是電磁力,對應的是光子。

SU2群對應的是弱力,對應的是W、Z玻色子、

SU3對應的傳遞強相互作用,對應的是膠子。

以及SL(2,C)群對應的是傳遞引力相互作用,對應的就是引力子。

除了引力子外,其他三種微粒都已經被發現了。

看到這裡。

可能就有童靴會表示俺懂了,徐雲他們發現的是引力子。

很遺憾,並不是。

因為引力子理論上也會參加電磁相互作用,另外由於它的自旋為2,在場論中涉及到了極限能標,顯然是不符合如今的實驗條件的。

那麼這份報告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

這四個群在實際情況中是可以共存的,也就是某個微粒同時具備參與多個作用的情況。

舉個不太恰當但比較好理解的例子:

一個被讀者老爺吊起來的作者君,繩子和他有著電磁相互作用,地心引力和他有著引力相互作用,他體內的小宇宙也有著弱相互作用......

因此這四種群在檢測某些微粒特性的時候,一般在報告上展現的都是某個欄目作用效果強或者弱,而非為0。

比如某個粒子在U1群...也就是電磁互作用過程中的程度比較弱,就會被用【-】來表示。

強則是【+】。

如果不會發生對應的行為,那麼就是【X】。

目前的所有粒子都會參加引力相互作用,因此引力相互作用下屬...也就是SL(2,C)群下方,隻會存在【-】或者【+】。

而強力和弱力呢,則偶爾能見到【X】。

比如說輕子。

而U1群,也就是電磁相互作用的那欄,隻有一個粒子會出現【X】。

那就是中微子。

而就在今天。

徐雲他們的麵前,出現了另一個全新的U1群【X】粒子。

更關鍵的是......

孤點粒子,它的運動方式是‘閃爍’。

也就是說它的動能,要遠小於對應的靜能——這句話當初曾經用胖子跑100米解釋過。

在這種基礎上。

孤點粒子還具備電中性、不存在靜質量定義.....也就是在微觀世界裡麵沒有實體所以隻參加引力相互作用的特性.......

在目前的科學界,這種粒子或者說物質,有一個特殊的專屬稱呼。

想到這裡。

咕嚕——

徐雲咽了口唾沫,震撼的看向了陸朝陽:

“所以......陸教授,我們發現了一種....暗物質?”

陸朝陽深吸一口氣,用力點了點頭:

“沒錯,根據老師那邊的結果來看,概率無限接近百分之百。”

徐雲怔怔的看著手中的這份文件,過了許久,一屁股坐回了位置上。

是啊......

自己早就應該想到的。

一個無法被探測的微粒,不正是符合暗物質的定義嗎?

暗物質。

這是一個傳播度很廣,但很多人對它一知半解的東西。

暗物質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

當時天文學家卡普坦就通過星體係統運動,間接推斷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不可見物質。

接著在1933年。

天體物理學家茲威基利用光譜紅移法,測量了後發座星係團中各個星團的運動速度和狀態。

發現星係運動速度彌散度太高,如果僅靠看得見的星係質量產生的引力是無法將這些星係束縛在星係團中的,這些星係團將分崩離析。

不過暗物質真正的‘成名之戰’,還是發生在1970年。

當時一個與起點知名女富婆同名,叫做薇拉·魯賓的女教授,對銀河係的鄰居仙女座大星係...也就是M31的星係,進行了一次旋轉曲線的測量。

所謂星係旋轉曲線,是指距離星係一定距離處的星體,繞星係中心旋轉速度的函數曲線。

用人話說就是公轉速度。

如果星係的引力僅由可見物質提供,那麼可以計算出旋轉曲線應該會呈現出這樣一個效果:

距離星係中心越遠的星體,旋轉速度應該越慢。

然而,薇拉·魯賓對仙女星係進行觀測時卻發現.....

實際的旋轉曲線在超出一定距離後。

離星係中心越遠的星體,旋轉速度和內部幾乎保持不變。

這意味著什麼呢?

上過高中物理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距離星係中心距離相同的情況下。

V1(也就是理論上應該擁有的較慢速度)和V2(薇拉·魯賓觀測到的旋轉速度),二者的離心力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低,後者高。

所以如果星係的引力僅由可見物質提供,那麼理論上用V2旋轉的星體將會被甩出星係。

除非......

那些星體被某些看不到的東西所吸引了,因而被束縛在了星係中。

也就是星係的實際質量,要比觀測計算出來的質量更大。

這就是暗物質的萬惡之源。

等到了2022年,暗物質的證據就很多了。

比如通過多種相互獨立的測量方法得到的星係(或星係團)總質量,比其中普通物質的質量多出很多。

又比如關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

又又比如關於不同宇宙年齡時形成星係團數量的模擬等等......

另外要提及一點的是。

目前對星係質量的計算方式已經非常成熟了,不會出現太大的誤差。(具體方式可見281章)

所以呢。

以上那些情況是切實存在的,要想解釋這些反常現象,人們有兩種辦法:

一是堅持已知的引力理論——也就是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但引入某種電中性的物質提供額外引力源。

這種粒子其隻參與引力但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無法通過電磁手段探測到它,故稱為“暗物質”、

二則是不引入暗物質的概念,而是通過修改引力理論,使得修正後的理論在宇宙大尺度結構上符合天文測量結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