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關於我在大宋搞發電機的那些事兒》(大章!!)(2 / 2)

走進不科學 新手釣魚人 12779 字 2024-03-21

賓也好,仆也罷。

出身於後世的徐雲對於身份的要求其實並不高,自然也不會頤指氣使的去使喚彆人。

隻見他先讓永柱端著水進了屋,接過毛巾洗了把臉,隨後對永柱道:

“永柱哥.....哎,你先彆急,永柱哥,先聽我說。

當初還是你拿著繩子把我從井裡救出來的呢,所以咱也彆公子不公子的了,沒必要太生分。

這樣吧,你要是看得起我的話,我還是叫你永柱哥。

至於我...你就叫我王哥兒吧,就像叫三哥兒一樣,你覺得如何?”

宋朝的‘哥兒’並不是指代兄長,這算是一種偏向市井、但又有些親近的稱呼。

仍舊是以《水滸傳》舉例:

武鬆怒殺潘金蓮的那段情節裡,陽穀縣賣梨的那個小男孩便是叫鄆哥兒,也算是個有些戲份的小人物了。

眼見徐雲這般說辭不像作假,同時昨天酸梅鋪裡的回請,也令永柱感覺自己和徐雲多少有了幾分交情。

因此他猶豫片刻,最終還是試探著道:

“那我以後就叫你......王哥兒?”

徐雲爽朗一笑:

“成!”

洗漱完畢後,他又去早餐棚裡簡單用了點早餐。

接著便前往東廂房,見到了老蘇和王稟王越三人。

果不其然。

又是一通扯皮,他最終說服了老蘇和王稟,將自己的稱呼從‘王公子’改成了‘小王’。

至於徐雲對老蘇的稱謂依舊是老爺,畢竟門客也算是下屬嘛。

隨後老蘇告訴徐雲,

昨天半夜他見王越有些低燒,加之徐雲提及過大蒜素難以儲存,便用剩下的大蒜素給王越上了次藥。

穩定了病情的同時,也代表著第一批大蒜素就此告罄了。

因此今天徐雲的目標很明確:

完成第二批大蒜素以及大蒜素注射液的量產製備!

隨後老蘇將徐雲帶到了東廂房的另一間院子,院中的空地上正擺放著一堆徐雲所需要的物資。

嗯。

還有那頭驢。

進入院落後。

老蘇指著這些物件,出聲介紹道:

“小王,此乃天然磁石以及鐵軸、木模。

銅線則是老夫連夜找製器局的工匠打製成的,你且看看是否合適。

另外如你所言。

酸梅湯鋪內確有一些可以製冰的白色晶石,元年也買了一些回來。

哦,對了,你所說的輸水裝置也準備好了,左邊那堆便是。”

徐雲輕輕點了點頭,先是走到銅線外檢查了一番精度規格。

古代沒有絕緣漆,做不到絕對的導線絕緣。

但特殊情況下,皮紙和桐油都可以達到替代效果。

當初法拉第頭一次實驗的時候,用的也是皮紙來著。

自製發電機銅線的理論上限是五毫米,也是半個指甲蓋的寬度,以此為限越細越好。

老蘇準備的這圈銅線規格大概在兩毫米左右,按照他先前所言,這是他找製器局工匠連夜打造出來的成果。

也就是說。

在這個時代,拋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精細化工藝不談。

官方工業快速量產的加工精度,大約就是在兩毫米左右。

徐雲暗自將這個信息記在了心底,接著轉身來到了拆卸下來的自吸泵邊上。

果然。

正如先前他所預料的那樣,

這個自吸泵雖然不像後世那般精細,卻依舊可以明顯的看出吸泵的運作原理,以及......

擺輪遊絲和發條。

徐雲彎下腰,將自吸泵的主關節拿在手裡掂了掂。

大概十五六斤的樣子。

隨後他轉過頭,拿著自吸泵對老蘇問道:

“老爺,不知此物是......?”

老蘇聞言捋了捋胡子,臉上浮現出了一絲自豪,畢竟這可是他的得意之作:

“此物名曰吸湧,乃是當年老夫奉旨建造水運儀象台時偶然發現的小物件。

隻需通過輪結蓄力,便可將水送至數十丈外,可抵得上數名仆役往來多趟之功。”

徐雲沉默片刻,對老蘇拱了拱手:

“其技近乎神矣。”

他的這句話沒有任何吹捧的意味,完全是發自真心的歎服。

雖然擺輪遊絲和自吸泵的原理,在後世看來非常簡單。

但在眼下這個時代——或者說直到17世紀之前,這都屬於人類認知上的一個壁壘。(注:這不是我在意淫哈,老蘇搞出的天衡係統是後世機械表的雛形,這是後世國內外公認的成就,有機械表就必然有擺輪遊絲,這個成就歸結到胡克身上的原因主要是時間太久遠了,沒有實物佐證。)

這或許就是華夏先民的智慧吧.....

感慨完畢後,徐雲又將心思放回了現實。

他先是陸續將各個器械檢查了一遍,接著正式開始組裝起了發電機。

眾所周知。

直流發電機主要由定子和轉子兩部分組成。

其中定子的主要部件為機座、主磁極、換向極、端蓋和電刷等裝置。

主要作用為產生磁場。

轉子的主要部件為電樞鐵心、電樞繞組、換向器、轉軸、軸承、風扇等。

主要作用是產生感應電動勢和電磁轉矩,是直流電機能量轉換的核心。

當然。

如果穿越的話,做個簡易的裝置就行,犯不著那麼複雜。

實際的構件有定子主磁極、電樞鐵心、電樞繞組、換向器和轉軸基本就夠了。

直流發電機的基本原理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即若導體切割磁力線,導體中會產生感應電動勢。

高中物理課堂上老師應該都示範過,此處便不再贅述。

正常來說。

這種古代發電機需要通過手搖發電,有些像是小學那會兒用轉筆刀的姿勢,並且越快越好。

但彆忘了。

眼下徐雲手上,可是有發條這個好東西呢:

隻需要讓驢先將發條蓄力,再用一個很簡單的力矩進行轉換,就能將發條的彈性勢能轉換成動能,讓電機運作起來。

至於驢累不累,這就不是徐雲考慮的事兒了。

隨後徐雲將銅線纏繞到銅片上,下方按上轉盤,將磁石固定在另做的架子上。

再把線圈架在磁石中間,導線首尾相接形成閉合回路,石墨充作碳刷進行傳導。

就這樣。

一台簡易的發電機就搞定了。

沒錯,就這麼簡單,

其實吧,後世有很多看起來比較高大上的知識,在古代並不難還原,困難主要有兩點:

一是它的衍生運用和儲存,電器的難度可比簡易發電機難多了。

二則是認知這個概念的過程。

就像發電。

彆說徐雲的圓盤發動機了,真到特彆極端的時候,你拿兩個水果都能發電。

育碧的服務器不就是這樣的麼。

古人做不到使用電力,不是他們的工業水平不夠,很大程度在於他們對於微觀領域的陌生:

他們壓根不知道電能這玩意兒的概念。

比如此刻的老蘇。

在徐雲的組裝過程中,他幾乎全程默不作聲,因為他完全無法理解徐雲這是要乾嘛。

徐雲也沒費口舌去解釋,有些概念見到了現象後再去解釋,遠比教授理念要容易的多。

鼓搗完發電機後,徐雲並沒急著啟動它。

因為他還有另一件事要做:

準備電解。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