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莊田數額(2 / 2)

而這個時候,馬森和李春芳、陳以勤等人已經開始發言討論起來。

其中比較一致的意見還是,對於勳貴和戚畹,應該按照爵位或者莊田來源定下一定數額,數額內依舊屬於莊田,也就是不征稅,而超出部分自然要想朝廷繳稅。

至於宗支已絕及失爵者,田地應該奪之,奸民影射者,徵租入官,但先世丘墓尚在應量留數頃,以資祀祭。

大方向都沒有意見,但是在具體該留多少數額上,還有爭議。

勳貴田地大多認為隻該留百頃即可,因為他們本來還從朝廷支取祿米。

到了這裡,其實又牽扯到洪武時期留下來的糊塗賬。

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定下祿田製度,也就是把官田發給宗室、勳貴及官員,以田地收成抵祿米。

但這一製度執行十餘年後又被廢除,但廢除卻很不徹底,因為一部分祿田被追回,但一部分祿田依舊保存下來。

莊田和祿田及祿米,就這樣形成一個很難說得清楚的糊塗賬。

實際上到嘉靖年間,夏言在《奉勃勘報皇莊及功臣國戚田土疏中談到宗室勳戚莊田時說,“今既官給之祿,奈何又與之田,是重出而過製矣”。

朝廷既給俸祿又賜莊田,是當時的現實,也一直沒有找到解決辦法。

到底是追回還是什麼,嘉靖皇帝一直也沒有給出明確答複。

嘉靖皇帝都不好下裁定,到了隆慶皇帝這裡,自然更加不會出頭。

百頃的數字,那就是萬畝田地,其實對於勳戚來說,當然是足夠他們吃喝了。

至於維持奢侈體麵的生活當然不夠,但他們的來錢路子多,田地租稅隻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收入還是來自鹽引等灰色收入。

不過魏廣德不打算在這個時候保持沉默,他得站出來幫勳貴爭取一點利益。

現在的魏廣德和勳貴府邸之間的來往明顯增加,大家關係好。

雖然莊田收入在各家並非主力,但這件事上他要是選擇一言不發顯然也是不合適的。

在其他六部尚書表達同意馬森之言後,魏廣德不等張居正、殷士譫表達意見就先一步說道:“馬尚書百頃之數應酌情增加一些,都是為國朝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家族,朝廷理當優渥才是。”

在這樣的會議室,內閣閣臣一般都會最後發表意見,魏廣德在內閣排名最靠後,搶先發言也實屬正常。

魏廣德希望增加勳貴莊田數量,這個其實並不出其他人的意料,誰不知道他家和勳貴的關係。

其實,重臣之家和勳貴聯姻的也不少,隻是像魏廣德這樣,是和魏國公府和定國公府這樣頂級勳貴有關係不多。

陳以勤、殷士譫都隻是看了他一眼,而李春芳和張居正則沒有絲毫變化。

在魏廣德說話後,殷士譫和張居正都沒有要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在等馬森給出答複。

“不知魏閣老說的酌情,是指要增加多少數額?”

馬森問道。

好吧,接旨入閣後,彆的官員見到魏廣德和殷士譫都改了稱呼,見麵都喊閣老,搞的才三十的魏廣德很是適應了幾天。

“馬大人,百頃之數是戶部商議的數字嗎?”

魏廣德倒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問起來。

“是,戶部商議認為,百頃莊田足夠供養勳貴家族。”

馬森直接答道。

“戶部所指,應該隻是他們府裡的人,而沒有考慮他們需要照顧的族人等的開銷,據我所知,也是一筆很大的數字。”

魏廣德笑道,“以我之見,在戶部商議之數上翻倍,二百頃較為合適。”

一張嘴就把勳貴免稅田地翻一倍,其他幾位尚書都隻是對視一眼。

其實他們清楚,就算朝廷現在定下數額,時間長了也會逐漸變質。

他們隻是官,是流官,可沒法和世襲勳貴比,甚至都沒法和魏廣德這樣的武勳比。

書香門第說起來好聽,可一旦家裡出不了讀書人,就會家道中落,這也是為什麼到了王朝中後期,科舉舞弊成風的原因,都想人還在官場的時候,給家裡安排好。

他們對勳貴擁有的那麼多田地不眼紅是不可能的,可也隻能眼紅。

現在眼看著有人頭鐵,想要從這些勳貴身上割點肉,大家樂見其成。

眼紅歸眼紅,可真要把人得罪狠了,他們也不願意。

在魏廣德說出勳貴莊田定為二百頃後,也沒有人因此出來和魏廣德說叨,因為實在不值得。

彆人不說話,馬森卻不得不接住。

其實此前消息傳出後,戶部就有勳戚家小孩鬨事,終究動了人家利益。

鬨事歸鬨事,畢竟是朝廷的衙門,他們也不敢太過,現在魏廣德說出來的數字倒正好可以堵住勳貴的嘴,免得他們再找戶部麻煩。

“這倒是我孤陋寡聞,若如此,二百頃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馬森馬上表示讚成。

戶部內定百頃的消息,昨晚魏廣德就聽說了,勳貴底限是要百五十頃,魏廣德本來還打算磨一磨的,沒想到馬森直接答應下來,經不住後悔沒多要點。

不過想想都是為國事,也就算了。

和那些穿越類似,魏廣德其實還是希望勳貴們能夠把眼光從田地上挪開,出去做生意賺銀子,而不是逮著老百姓薅。

隻不過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他也沒法說服人家。

“勳戚定二百頃,戚畹,可能還是要陛下來聖裁。”

外戚,也分親近和不親近,魏廣德可不想和外戚拉上關係。

勳貴們其實看不上外戚,總覺得自家祖上拚命創下的富貴比那些靠嫁女兒上位的高貴,所以魏廣德不打算插手此事。

尚書們不反對增加莊田數額,李春芳看其他閣臣也都沒反對的意思,不過還是一一詢問了一遍這才說道:“既然如此,就由戶部把今日所議成文遞上來。”(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