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威武聖佑靈王(求訂閱)(1 / 2)

媽媽,果真?

名叫鴛鴦的少女緊緊握住拳頭,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她現在的心情。

那還能有假?半老徐娘輕笑著開口道:往日裡,彆說這些個尊貴的神靈了,連那些達官貴人們,即便來咱們這樓裡玩耍取樂,也大多得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

真正的貴人更是避諱,畢竟家裡侍女家生子那麼多,何至於來我們這等煙花柳巷的肮臟之地

這位能來,便是沒有仁慈之心,但對我們這些苦命人也沒有偏見,明白嗎?

媽媽認真的給這群少女解釋。

畢竟,她當初也是從風月裡走過來的,這煙花柳巷的肮臟事沒少見。

隻不過後來,年老色衰,服侍不了客人,老板又念在她為人圓滑且過去給樓裡掙了不少金銀,這才得了這媽媽的職位。

受過同樣的苦,如今她對樓裡的這些少女,便也寬容些。

隻是,她一個媽媽,能做的終究有限。

麵對潑皮無賴,跟些許小麻煩她還能庇護得住。

但麵對那些達官貴人時就喪失了底氣,更彆說煙花柳巷,自古以來就是藏汙納垢之所,不光是惡人喜歡聚集在這,連那些修行邪法的法師跟妖魔詭怪也熱衷往這邊聚集。

平日裡,長安城裡,若是有百姓被邪法或妖魔暗害,即便隻是兩三個人,都會有縣令做主。

但她們這些人,除非是一整青樓裡的人都死絕了,否則連個浪花都掀不起來,即便是全都死了,如果不是真的壓不住,官府頂多也隻會是打殺了罪魁禍首,然後封樓了事。

至於這些姑娘們的怨憤,基本沒人會去理會。

畢竟士農工商。

這才是大唐百姓,你一個青樓舞女,跟奴仆一樣的賤籍,哪值得大人們浪費心力。

去做孤魂野鬼罷!

不光是官府不管,漫天神佛也不會庇護這青樓。

畢竟這裡貪嗔癡,三毒彌漫,仙神們躲避還來不及呢,哪兒會主動來庇護。

在近日之前,為了減少這些妖魔詭怪們的威脅,各地的青樓大多都供奉一些民俗的仙神民俗仙神,說白了,其實就是有了修行的妖魔詭怪。

供奉它們,雖然也要付出一些難以啟齒的代價。

但這些民俗神,比起妖魔詭怪跟邪修來說,總歸還是講規矩的。

兩害取其輕,也是沒辦法的事。

但現如今不一樣了你們動腦子想想,一位正神,會無緣無故的來青樓裡麵露麵嗎?這就是機會啊!鴛鴦,把畫描繪的清晰一些,之後我想想辦法,托托關係,看能不能找到這位神靈的真身。若是能成功,日後你們總能過的輕快些

媽媽興奮的聲音中夾雜著些許無奈。

即便是請到了這位,也隻是能避免暴斃慘死罷了。

她們仍舊卑微如塵埃。

但不論如何,日子總能好過些。

一群少女們抱著哭了一會兒,然後就各自托人去了,趁著天色還早,樓裡沒客人得先將這件事辦好

然後就沒了。

彆看如今大唐征戰得勝歸來,長安城內不設宵禁,萬民齊樂。

但她們的身份就注定了,沒辦法去外麵拋頭露麵,隻能乖乖的等消息傳來。

對青樓當中發生的一切,張珂是不知道的。

並不是他感應不到。

而是很早之前張珂就被香火折磨過。

無數的香客,默念祈福,解決了自然皆大歡喜,如果不去理會就一直會

在他的耳邊縈繞。

久久不散。

為了避免麻煩,從當初鍛造香火金身的時候,張珂就將這聆聽萬民的能力,留給了金身,一切提起他的想到他的,都得先在金身那邊過一圈。

就像是前台一樣,願望自然會被金身截留,分下碎屑交給當地的妖物跟修行者們處理,而那些對他抱有惡意的念頭,也會受到金身的標記跟懲戒。

除非是連金身都處理不了的事情,才會被轉到張珂的麵前。

而這些少女沒有法力在身,又不知道張珂的名號,隻是按記憶畫了一張畫像。

沒經過開光,自然不算數。

連金身的注意都吸引不到,更彆說被張珂知曉。

他所乘坐的車架,在從城門進入之後,就一直行走在一條寬闊的街道,前後護衛的兵卒跟神將雖然被分散安置,但引路的金童玉女,卻始終留在車前,打幡撒花。

華蓋五金之氣升騰,形成種種或是肅殺或是威嚴的異象,遍布各方的同時,也是警醒,震懾城內那些不安分的修行者,以及非人生靈。

而城內的百姓,不是體質特殊的,並不會看到空中紛呈的異象,甚至連帝君跟張珂的身影他們都看不到。

等車架離去之後,從華蓋中逸散的五金之氣會飄散在空氣中,等著撞一些幸運兒。

這些人未來一段時間,財運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漲。

當然,即便沒享受到帝君的賜福也無需擔憂,畢竟此次來長安參與祭天的神靈眾多,隻要不是黴運蓋頂,掃把星纏身,基本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賜福,無非是多少罷了。

車架所到之處,生人回避,諸神讓路。

所以,龍馬奔行的速度雖然在進城之後變慢了許多,但在沒有絲毫停頓的情況下,還是迅速的在外城中繞了一圈。

之後穿過明德門,短暫的行駛之後,來到了圜丘。

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

後來也用以祭天地。

在走出明德門後,張珂才知道為什麼長安城內人流稀少,感情都聚集到這邊來了。

數以萬計的百姓擁擠在最外側,在兵卒的維持下被割裂成一個個規則的方陣,中間留著足以穿行數人的通道,往內側走,人群身的衣著明顯發生變化。

從穿著奢華的富貴人士,到官吏,最內側毗鄰圜丘的是穿著官袍跟甲胄的文武百官,道家高士,以及被繩索綁縛身體,跪在地的突厥貴族,在他們身站著持刀的武士。

再往前就是圜丘本身了。

圜丘是由四個直徑依次為二十、十五、十、五丈的同心圓壇壘疊而成的建築,當今的大唐天子,正在禮部官員的道家高人的陪同下,站在圜丘的最頂端,舉行祭天的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