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雙子山頂,神秘洞窟!(4K)(1 / 2)

直播之極限巨星 吳常道 15020 字 2024-03-15

歐利迪亞島是海底地殼長期運動而形成的。

而島內的雙子山.

應該就是運動最為頻繁的地帶。

經曆了成千上萬年的演變.

隨著海拔的提升。

山脈逐漸拔地而起。

如此一來。

這裡的地質環境,自然就會與彆處不同。

其中。

最直觀的表現。

恐怕就是地表岩層超強的蓄水能力了。

否則。

山體的正中央,是絕不會出現這般壯觀場景的。

從地質因素上講。

雙子山在海島成形初期,應該是一座相對完整的山脈。

而導致出現這種一線天奇觀的罪魁禍首。

極有可能與這個天然的泉眼有關。

起初,這座噴泉,聲勢甚微。

但曆經數千年的演變,再加上地殼運動的推波助瀾。

泉水木秀於林。

自山體中殺出一條血路。

將這麼一座龐然大物,硬生生地拆開兩半!

最終,造就了這一千古奇觀!

一線天的形成,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古代,被認為是神秘難解的謎題。

但事實上。

卻並非如此。

大多數的“一線天”,都是岩石中的裂隙或是節理,不斷擴充的結果。

原生的垂直裂隙,屬於岩石內部力量張裂的產物。

但後來,隨著日曬霜凍、風吹雨淋、泉水侵蝕。

這道裂隙會在漫長歲月裡,被逐漸擴大。

形成一條狹長直立的天然通道。

當然了,也有一些“一線天”是由斷層形成的。

斷層與裂隙不同的是岩石裂開後兩側的岩層有上下左右的位移。

歐利迪亞島內的雙子山,屬於前者。

想當年,對於久居於此的原始人來說,他們自然不懂得這些事情。

隻覺得很是神奇。

很是壯觀。

隨後,經過統治階級的渲染和鼓吹。

人們自然而然會把它與神明關聯在一起。

因此,把神廟建在山裡,自然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

依水而居這件事,自古有之,原始人也不例外。

望著眼前肆意噴湧的山泉。

陸羽把自己的想法,與觀眾們說了一通。

言語之中,透露著對這片神奇土地的敬畏之情。

在今天看來,這樣的奇觀,都會令人無比驚歎。

更彆說那個蒙昧的時代了。

“兄弟們,真的很神奇。”

“這座泉眼,已經噴湧了數萬年之久。”

“歐利迪亞島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頑強,全拜它所賜。唯一令人遺憾的就是,時至今日,除了我,這裡已經無人居住了……”

說完,陸羽從岩石上跳了下去。

走到了近處。

近距離地觀察了一下這座滋養了海島漫長歲月的生命之眼。

衝天的水柱。

其勢難擋。

方圓幾十米內。

好似下雨一般。

能見度低得嚇人。

吵鬨的水聲,幾乎掩蓋掉了一切。

景致異常瑰麗。

誰能想到,在蠻荒的太平洋深處,居然還存在著一個這樣的舉世奇觀?

一時間。

直播間內的彈幕,也泉湧般襲來。

所有的觀眾,都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

“好美丫!”

“合影留念!”

“感謝主播!”

“有沒有可能發展成一個景點?”

“以羽神的人氣,估計這次直播結束,整個島的身價可能都會漲到天文數字!”

“我想入股!”

“我出一塊!”

……

在泉眼處逗留了一會兒。

陸羽沿著河道,繼續向前進發。

到了這裡。

水流的流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最初的逆流。

變成了順流。

直到一線天的儘頭,也沒有完全消失。

向前走了一會兒後。

不知不覺間。

山路內的光線。

突然就黯淡了下來。

許多攀援植物的藤蔓,從山頂上垂落至地麵。

視野極差。

如果是在叢林裡,這樣的視野狀況,可能稍有不慎就會迷路。

陸羽隻能一邊摸索著,一邊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過了好一會兒。

直到越過這片區域,光線才再次明亮起來。

轉眼間。

又一個多小時過去。

山路的儘頭。

突然射進來一道強光。

看到這兒。

陸羽心裡一喜,對著攝像頭道:“前麵,應該就是終點了。”

“我們過去看看。”

“不出意外,山的另一頭,應該就是島嶼的北岸。”

話音落地。

他加快了自己的步伐。

三步並作兩步。

一路小跑了過去。

不多時。

路已至儘頭。

迎眸入目的,是一片異常雜亂不堪的礁石堆。

橫立在岸邊。

滔天的海浪聲與海風的呼嘯聲。

不絕於耳。

久久難平。

視線的極遠處。

浩瀚的汪洋大海,平靜無波。

無動於衷。

隨便找了個最高點站上去,陸羽四處望了望。

沒什麼特彆的發現。

不過,因為地勢的造就,這裡有一道直通山頂的小路。

從這裡上山,幾乎毫不費力就能抵達雙子山的頂峰。

於是。

陸羽立刻便行動了起來。

沿著這條山路,來到了山脈之巔。

這一次。

因為身上沒帶負重。

攀爬起來,十分的輕鬆。

還沒到二十分鐘,他就站在了整座島的製高點上。

……

……

……

雙子山是島內絕對的製高點。

站在這裡。

隻要你想,整座島都可以進入到你的視線。

俯瞰四野。

無人機漫無目的地在陸羽頭頂盤旋,拍下了這一幕。

在來到歐利迪亞之前。

陸羽爬過很多山。

論陡峭程度,與華山西壁沒法比。

論海拔高度,珠穆朗瑪也是遙遙領先。

但不知道為什麼。

這座幾百米高的小山,卻給了他很多與眾不同的感受。

“朋友們,這不是我登過的最高的山。”

“可它一定是我所登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座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