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這……”孟儀‘這’了半天,方才說出了一番通暢話:“明公,我孟氏罪孽深重,能免於刀斧之刑,已是萬幸,我如何能擔任雲南縣的縣長,代明公牧守一方,儀深感明公厚恩,但還請明公收回成命。”
孟儀哽咽著聲音,感動萬分的向著劉璋說完了一番推辭話語,這番話並不是因為謙虛,實是他真心覺得自家配不上雲南縣的縣長,也配不上在劉璋這麼寬仁的明公手下做事。
“我意已決,孟卿就莫要推辭了。”劉璋撫著手中的玉如意,感受著玉如意絲滑冰涼的玉身,讓孟儀不要推辭。
同時劉璋不待孟儀再度推辭,續而說道:“你的長子孟節,氣度不凡,為人孝悌,我很是喜愛,就讓他到州牧府任事吧。還有你的次子孟獲,虎頭虎腦的,也甚是惹人可憐,現有治中董扶,為巴蜀士人用欽仰,就讓孟獲到董扶門下求學一二,異日說不定能成為大儒,於南中傳播文教,教化一方。”
“明公厚恩,儀雖九死不能報也。”孟儀跪拜而下,聲音嗚咽,眼中更是有淚水滑下,劉璋的這番處理,比起任命他為雲南縣縣長,更讓他恩感萬分,同時也讓他忘卻了推辭,事關他的兩個兒子的前途,做父親的自然是全然應下。
幾個與孟儀親近的建寧郡的族長,微微偏過頭,交流了一番眼色,麵上多少有點對孟儀的羨慕。劉璋將孟儀的兩個兒子,一個置於州牧府任事,一個放到董扶那位大儒的手下進學。
雖是劉璋這種操作多少有質子的性質,是對孟儀的威懾。但長子孟節在州牧任事,比留於南中任官為吏,好的不要太多,次子孟獲,如有天幸,竟得拜到董扶的門下,他們雖是南中人,但董扶的大名他們是聽過的,董扶可以稱得上是蜀地的文膽,多少蜀郡世家子弟尚且不得拜入董扶門下,沒想到孟獲竟是這麼的幸運。
“此外,你族內的那位孟琰,雖是幼童,但氣質非比常人,我打算收養於州牧府,和我兒劉循做個伴,還望你不要不舍。”劉璋說起了他令彭羕在孟氏中尋得的孟琰,打著好不容易來一趟南中,怎麼說也得打包點東西帶回成都的想法。於是他想著將孟琰這位日後蜀漢的輔漢將軍、虎步監,在和主力諸葛亮大軍聯係被切斷時,領著五六千人,頂著司馬老賊數萬騎的攻擊堅守不動的大將一並帶回成都。
“全憑明公吩咐。”孟儀恭聲道,對於劉璋的要求,他無有不從。
可惜了,以後就沒有什麼蠻王孟獲了,也沒有七擒孟獲的故事了,讓孟獲拜入董扶的門下,日後南中孟氏當是多了一名大儒,少了一名作亂的蠻王。料理完孟氏的事情,劉璋心中發出了些感慨。
隻是七擒孟獲這件事,隻在漢晉春秋和華陽國誌有記載,正統的三國誌對孟獲和七擒孟獲一事隻字未提,不過這也有可能是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惜字如金的緣故,三國誌實在太精簡了。作為史書的題材,通常是由記、傳、誌、表所組成的,陳壽的《三國誌》隻有本記和列傳,沒有表,更沒有誌,平白少了很多資料,著實讓人生怨。
見眼下南中人中,該賞的賞了,不該賞的也賞了。劉璋輕咳了一聲,準備說起他對南中的規劃。
在劉璋的一聲輕咳聲中,一眾南中大族的族長和南中的官吏們紛紛整理姿態,微微弓著身,準備聆聽劉璋的訓音。
劉璋說起了他的第一條規劃,關於屬於他的無當飛軍:“諸君,璋雖入南中時日不久,但南中的情況我還是有所了解,叟夷之中,多剛狠之輩,不服從官吏的管理,也不順從大族的禮遇,每每生事,擾動一方,使郡縣不得安寧,我甚憂之。”
“所以本州牧打算抽調南中青羌、叟中的勁卒萬餘家,遷徙到蜀地居住,一來就近管理,方便顧看,二來此輩多驍勇之士,當用於行伍,建功立業。”
言明了抽調青羌、叟做兵員的計劃,劉璋闡述起了第二條南中的規劃,以漢治夷的政策:“隻是南中叟夷眾多,本州牧縱使抽調萬餘家遷至蜀地,也還剩大批的叟夷,充塞於南中,攪擾的南中不得安寧。故而,這些剩下的叟夷就要麻煩諸君了,夷人天性貪於財貨,所以還望諸君出金帛招誘,聘用這些惡夷為部曲,使其等有所統屬,不至於生事。”
一眾南中大族的族長有的人臉上微微泛起苦色,麵前這位明公竟是打算讓他們去金帛招誘叟夷中的剛狠之徒,這是一件不太好辦的事情,而且還要花上大批的金帛財貨。
但這群人也沒人敢露頭去反對一聲,劉璋威勢太隆,他們怎麼也不敢當麵反駁,也不敢反對劉璋下發的命令,頂多是去執行的時候磨磨洋工。
同時他們心裡不由在想,劉璋前麵出手那麼大方,如何到了他們這裡,竟是沒有任何的表示,並且還要在他們的身上刮油。
“收惡夷為部曲,是一件難事,惡夷剛狠,難以馴服。出金帛招誘夷人,是一件苦事,所謂善財難舍。”劉璋埋著頭看著手中的玉如意,言語卻是沒有停滯:“所以璋定了個章程,凡是招募夷人為部曲多的大族,可為縣尉、縣丞、縣長、都尉等,如此略微補償一二。”
一眾南中大族的族長臉上苦色瞬間被拋到了九霄雲外,他們的眼睛亮了起來,嘴角也咧開了。劉璋的這個章程,讓他們來了興趣,也讓他們為之心動,當官好啊,金銀財貨如何比得上官位帶來的權勢地位。
‘入粟拜爵。’對於劉璋給出的政策,庲降都督高頤想起了晁錯建議孝文皇帝實行的‘入粟拜爵’政策,也有點類似近前的孝桓皇帝施行的‘賣官鬻爵’政策。但他覺得劉璋的政策更像‘入粟拜爵’,都是良政,而非‘賣官鬻爵’那種惡政。
畢竟‘賣官鬻爵’的錢是被孝桓皇帝用去花天酒地、奢侈無度,而劉璋沒有去刮南中大族的金帛用於己身,而是用他們的財貨做起了穩定南中的好事。
彭羕琢磨了一下,通過用官位誘惑大族出金帛,去招募惡夷為部曲,一來惡夷貪於財貨,成為大族的部曲,必將日漸服屬於漢,好無事生非的惡夷少了,南中的治政就平和了許多。
二來南中大姓可以通過這種政策,出任地方官吏,有了進身的渠道,更是可以名正言順的統領夷漢部曲,有著這群地頭蛇各自鎮守一方,南中自然能安定下來。
“此外,南中多有膏腴之地、沃壤之土,為叟夷所占,且此輩仗著出產豐阜,財貨不缺,故而心生異誌,常與官府對抗,不承郡守之令。我意,凡誅滅叛夷,收其土地,能在其地立塢堡、城池者,可於其地奕世襲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