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三章(1 / 2)

故人江海彆 多多鴨 4627 字 1個月前

《故人江海彆》全本免費閱讀

一晃就到了萬康二十四年入冬,顧瑜十歲了。顧瓊已然十二,顧琅十四。

十年時光,顧瑜已經慢慢適應了顧家的生活。後來她也知道了,她在江沅被害的同時,轉生成為了顧瑜。

顧宣霖是八品縣丞,家中有二名柴薪皂隸做雜活,一名馬夫,這些都不需要自己出錢,是官中養著。家中自己的奴婢,一共四五個丫鬟,伺候女眷,一個小廝伺候顧宣霖。兩處田莊都有自己的莊頭,莊頭李旺家的在府裡做廚娘,莊頭吳瑞家的管著家裡的雜事。

如今顧家住的地方是離縣衙一條街的縣丞小院子,這院子也是官中的。一共三進,還有一排倒座和後罩房,家裡人少,這屋子也是夠的。

顧家的兩處田莊,一處在吳興縣郊,是小方氏成親時的陪嫁,有五十畝水田,每畝原產糧三百斤左右一季,打成細糧大約隻有一半。這田裡的糧,一半交給顧家作為田租,基本隻夠田莊和府裡的嚼用,多不了多少。另一處田莊在高郵縣顧家老家。那處有四十畝水田,因著顧老太太隻有顧宣霖一個兒子,顧老太爺死的又早,族裡多分了些給他們孤兒寡母,這些田產一年大約有二十兩進項。另外還有一片山林,是顧宣霖做了縣丞後置辦的產業。

小方氏出嫁時另陪了處蘇州府的鋪子,賣些家釀酒,每年也有百十兩進項。這筆錢小方氏和顧宣霖商量後儘數收了起來,留作以後兒女們娶親出嫁的花銷。

方家當時一心想把小方氏塞給顧宣霖,自然是多多的陪送嫁妝。這些產業按理說以後都該給顧瑜,但是小方氏真心疼愛顧琅和顧瓊,畢竟是親姐的骨血,兩個孩子也早早的將小方氏當作自己的親娘。

剛剛成為顧瑜時,江沅聽著小方氏跟家裡的管事算賬,足足崩潰好久才接受了錦衣玉食變精打細算的事實。她真是做夢也想不到,八品官職,一年隻有四十兩的年俸,雖說柴薪皂隸和馬夫的錢不用自己花,官服和筆墨費也是官中供給,這年俸依然低得出乎想象。

一塊祥雲齋的墨,都要三兩呢,顧宣霖的年俸大概隻夠江沅閨中一月的花銷。彆說釀酒製香,馬球雙陸,顧家幾乎隻供得起顧琅在書院中念書,三個女兒,隻在家跟著小方氏管賬理家,做做女紅。

原本看著小方氏對管姨娘橫眉冷對,顧瑜多少覺得有點無趣,畢竟和妾計較,隻會掉了主母的身份。

可是了解了家裡的情況,顧瑜心裡哀歎,家裡狀況,養個妾,著實費力。

顧家家底實在太薄了些。顧宣霖的同僚李謙李縣丞,雖俸祿一樣,但他家據說在徽州有良田三百畝,家中還經營著兩家布莊,家裡的女眷光鮮靚麗,後屋養著數匹好馬。

家裡境況談不上好,自然一點子小事兒也有爭吵。因著養不起針線娘子,每年冬夏裁衣時,小方氏從外頭請針線娘子入府做衣裳。

小方氏這些年管著家事,最會精打細算。給顧老太太,顧宣霖,自己每人做四身冬衣,顧老太太鬥篷還是五年前所製,又加了件銀鼠皮的。幾個孩子正在長身體,去年的衣裳今年是穿不了的,每人也是兩身。管姨娘和家裡的丫頭婆子每人一身冬衣。

兩個針線娘子忙活了十來天,總算把冬衣做完了。

顧瑜見那衣裳,領口繡了密密的桃花紋,棉絮得厚厚的,用的也是上好的細棉布,可見不曾偷工減料。隻是兩身衣裳,去年的也不好穿了,要是碰上陰雨天,便有些愁人。

從前的江沅,活在錦繡堆裡,家裡丫頭也是綾羅綢緞,簪金戴銀,從沒想過生活需如此勤儉。

顧宣霖尚有一官半職,普通人家更是艱難了。

“來,瓊兒,試試這個。”小方氏從扣兒手裡接過一頂銀鼠皮小帽,邊沿細細鑲了小米珠:“老太太的鬥篷,多了些料子,給你做了小帽,今年風大,仔細凍壞了耳朵。”

小皮帽帶在顧瓊頭上,襯著她雪白的肌膚,像畫中人。一雙水靈靈的眼睛,溫柔依戀的看著小方氏。

小方氏手輕輕一顫。年歲見長,顧瓊出落的越發光彩照人。小方氏有時候隻是奇怪,她的長姐並不是十裡八鄉聞名的大美人,勝在秀美溫柔。顧宣霖倒是一表人才。夫妻倆怎就生出這樣無雙的美人。

年年縣裡廟會,總會請上顧瓊。前幾年是扮作神仙童女,今年扮作小觀音,引得半大的小子們一路跟著遊街,起哄個沒完。

顧瓊不光有麵容嬌美,性子也隨了姐姐,女紅出眾,心思細膩,侍奉長輩無不儘心。老太太自然是偏愛長孫,但也對顧瓊青眼有加。上好的銀鼠皮,除了給顧琅做了一對護膝,便想著顧瓊了。

相比之下,顧瑜隻能算清麗,性子更是大大咧咧,常常不服管教,讓小方氏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