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2 / 2)

兩派爭論不休,最後等來了海斯泰因。

海斯泰因給李剛的報告裡對基督城的教匪們的評價是有勇無謀,人數眾多但帶甲率很低,教匪中最精銳的居然是叛亂的基督城主教塔勒希手下的民兵。

基督城的戰鬥中隻有塔勒希的民兵們稍稍做了些許抵抗,其他數萬教匪一哄而散,塔勒希眼見大勢已去兵敗如山倒在教堂中自焚而亡。

李剛嚴令各地領主封鎖交通圍剿教匪,同時命令海斯泰因繼續追擊。奧拉夫的生產建設兵團則配合地方領主設卡堵截小股教匪。

逃至伊馬尼郡的科爾貝因憤恨不已,自己三萬大軍麵對海斯泰因那異教徒屠夫的一千輕騎兩千騎士竟然一敗塗地,這可是十倍的優勢啊!果然愚民不堪一用!

科爾貝因的三萬教匪大都是輕步兵連皮甲都沒有,就是一些被煽動的教區民眾罷了,此時已潰散殆儘。

科爾貝因牽著馬狼狽不堪的行走在伊馬尼河邊被挖掘河邊濕地中泥炭的工人發現隻得再次落荒而逃。

在南方李剛的王領征召兵把圍堵教匪的重點放在了萊伊什和奧索裡兩郡,在北方阿爾斯特公爵列洛瓦爾受命在奧裡爾堵截南方北上的教匪,在東邊康諾特公爵的壓力最小,他隻需要守住伊馬尼的那條河防止教匪渡河就行了。

就這樣各地教匪被圍追堵截,最終都走向了投降或者逃回家鄉放下武器的結局。

科爾貝因最終在泥炭工人的舉報下被兵團民兵在伊馬尼的河邊追殺,躲在一片水生林地裡靠一片野莓維生。

李剛很欣慰科爾貝因這貨沒有發展到李自成那種程度,原因一是愛爾蘭並不大且都是平原,二是沒有處於小冰河時期也就沒有大饑荒。

這場叛亂最終以被鎮壓收場,李剛懸賞科爾貝因的人頭後便不再關注此事。

海峽對麵的法蘭西和神聖羅馬帝國此時處於膠著狀態,誰也不能徹底壓倒誰,這一次由於海因裡希獅子大張口一次就要腓力三個公國導致法蘭西上下一心戰爭決心相當強。

海因裡希此時已經占領了幾乎整個波旁公國和半個奧弗涅公國,但壞消息傳來帝國境內的多菲內公國和普羅旺斯公國裡的羅拉德派異端乘機造反了。

海因裡希很憤怒,老子在家前線節節勝利你就乘機在家裡搞事情?所以海因裡希決定對這些異端不手下留情。

正當羅拉德派異端教軍在圍攻對立教宗馬理諾三世(他是海因裡希立的偽教宗,是羅馬教廷中正牌教宗亞曆山大二世的眼中釘肉中刺)的維瓦賴教區時帝國大軍趕到,海因裡希憤怒之下將他們趕儘殺絕,即使是俘虜也沒有放過。

法蘭西軍和羅斯軍團還有北海艦隊乘機收複失地,海因裡希前段時間的努力看樣子白費了。

但海因裡希顯然不是好惹的,事實上曆史上的他也是一個狠人,被教皇開除了好幾次教籍,沒錯你沒有看錯被開除了好幾次教籍!還打進過羅馬廢立過教皇,隻不過最後被兒子坑了,大家是不是很眼熟這種情節?,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