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六五章 異獸馬兒(求票票)(1 / 2)

秦時小說家 偶米粉 13059 字 2個月前

秦時家第二五六五章 異獸馬兒求票票

“韓非先生!”

“朕至今仍清晰記得他的模樣,當年新鄭之見,朕真的很欣賞他,奈何,有後麵之事。”

“這座城池也不複往昔盛況。”

東巡!

始皇帝嬴政在三川郡洛邑之地沒有停留太久,不過五七日而已,若非又前往了一次北邙山,當會更快離去。

北邙山。

埋葬許多人。

有王侯將相,也有普通人,無論生前多麼的煊赫,如今都在大地之下,逐漸變成枯骨。

自洛邑離去,繼續東行。

偏南一拐,便是入潁川郡,滅韓之後,韓國大部分之地設為潁川郡,都城新鄭便是在其中。

曆經戰火連綿,多年來,新鄭已然凋敝,盛況不複。

車輦行至新鄭城外,嬴政沒有入內,遙望這座熟悉的城池,自己十多年前來過這裡。

那個時候,新鄭還是諸夏煌煌王城。

那個時候,新鄭之內,還有舊韓的王公貴族,還有韓非先生,還有其它的許多人。

一切都變了。

“韓非之才,可自成一家!”

“才學道理,諸夏可用。”

“才學之人,家國血脈。”

“韓非那樣的人,生性中自有一絲高傲的氣息,也許他不入秦國,也是極好的結果。”

“天地之法,執行不怠,縱然沒有國家的依存。”

“那是天地堂然正道,已然步入道的痕跡,然而,想要做到那一步很難很難。”

周清禦馬在側,新鄭之城,自己也有好久好久沒有前來了。

十多年的時間,那座城池已經凋零了。

徹底凋零了。

裡麵雖有百姓,然而潁川郡的郡府是在陽翟,非新鄭,那就注定新鄭的官員配置不高。

再加上帝國有意抹去韓國的過往風華,一切會凋零更快。

韓非!

紫蘭軒!

夜幕!

玄翦!

弄玉!

……

那個時候,自己不算很大,一切都是有趣的,而韓非他們一行人在新鄭的折騰是有意思的。

再給他們五年、十年的時間,說不定真的可以折騰出來一些動靜。

再有一二十年,還真有可能重走越國當年的經曆,重新崛起,成為諸夏霸主地位。

然而。

那個可能性太小太小了。

期時,韓國之地已經支離破碎,國土小,兵力弱,君主懦,臣心不一,更有趙國、魏國也不會看著韓國做大。

韓非的努力可以做成一些事情。

可以逆轉一些小勢。

卻不足以逆轉大勢。

韓非可以續命,最終的結果還是要殞命。

韓非身死,韓國淪亡,一切成空。

“一切都過去了。”

“朕當年入新鄭的時候,還曾聽聞一些人。”

“鬼穀傳人,衛莊!”

“他如今在蘭陵之地吧。”

“還有那位紫蘭軒的紫女姑娘。”

“還有那位韓國五世為相的張家少年人,張良?”

“如今是儒家弟子了,還成為儒家的三位的當家之意,想來也是才學過人的。”

“儒家!”

“讀書人!”

“儒以文亂法,李斯,待行過潁川郡,你領一隻車隊,先行前往琅琊郡吧。”

“諸子百家,因烽火出,而今,也該收斂了。”

韓非入秦。

韓非的確入秦了,卻因家國血脈之故,常有格格不入之感,自己了解他的心意,可以容納。

而廟朝群臣,他們所思所想,卻不一樣如此。

還有李斯。

他之才並不遜色韓非,二人各有所長,韓非之才勝在奇,非奇才無疑成就那般道理。

李斯之才勝在正,非正法無疑領國府諸事。

曆經多年曆練,李斯也足矣擔起許多事。

逝者如斯,帝國大業還在將來,中樞人員變動,李斯接下來會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助力自己調理帝國陰陽,理順萬物。

話語當年故人,念及此行一件要事。

視線一轉,落於一人身上。

“喏!”

李斯一禮。

“李斯,根據羅網那邊的消息,韓國王族似乎還有一支血脈?”

“下落如何?”

嬴政又道。

“陛下,那人是韓國前太子韓宇的孩子,名為韓成,根據羅網消息,那人近年來多在齊魯之地行走。”

“很少離開山東之地。”

“具體下落,暫時不太明了。”

“雖無十分證據,卻也了解其人同蘭陵城的紫蘭軒有些聯係,那裡的紫蘭軒也有一位舊韓公主。”

“從其入,找到那人不難。”

李斯緩緩應語。

“韓成!”

“韓國王族血脈,諸夏間諸國的血脈之人許多許多,朕知曉他們的心思,也許朕此行他們還會有所動作。”

“無需理會他,朕會下一道旨意於諸郡,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

“那些人不過疥癬之患。”

嬴政擺擺手。

區區一位韓國王族血脈?不為入心,連舊韓都在帝國銳士下淪亡,一位淪亡的王族血脈,又算得了什麼?

那些諸國遺留的血脈又算得了什麼。

帝國初立不過數年,戈矛之血尚未徹底乾涸,足以威懾六合,比起他們,其它事情更加重要。

“……”

李斯再次一禮。

那些人的確不算什麼,帝國麵前,翻手可滅。

“潁川郡這裡的水利溝渠倒是不錯,郡侯可知為何?”

再次瞧了新鄭一眼,始皇帝嬴政禦馬沿著道路遠去,隨行盛大車駕不緊不慢的跟隨著。

“哈哈,陛下此問,豈非是中央學宮考試之時的送分之題。”

“數年來,玄清在江南可是請了那位數次,奈何一直無空,隻有再等一等了。”

“大田令鄭國……故土於此,自然心意如此。”

“此行鄭國沒有前來,倒是可惜。”

“論來,鄭國也在儒家授教,與李斯、韓非等也有相識。”

周清大笑。

鄭國。

這人的為官之道,就是做實事,而這一點,也正是皇兄所喜歡看到和見到的,當年鄭國渠之事,鄭國的根基便是定下。

多年來,官位一直都是大田令,想要將其提拔高爵重臣,皆推辭不受,實在是……非常人。

其人在國府之中,位份雖非顯耀,卻令人不敢怠慢。

諸夏間的諸子百家中,水家的當代頂尖傳人。

鄭國渠修築功成,受益關中數百裡之地,令鄭國渠流淌之所,成為帝國關中一處重要的糧倉之地。

可與蜀地李冰父子的傑作相比。

總管督轄江南諸郡以來,為方便諸郡之人,自己也曾上書鹹陽,讓鄭國前來一趟,勘察諸郡,以為將一條條水係脈絡整理。

結果。

還不來,說是手中的事情還沒有結束,一時之間,難以下江南。

還說江南之地,現在人煙不多,現在修建打量的水利溝渠,並不足用,也不到時機。

好吧。